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译社社长兼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疫情下英伦的真实生活(八十四)
——宅家日记Day 426
作者|静好(英国)
5月22日, 星期六,晴。
今早醒来,手机上到处是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想起袁老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想起他老人家朴实的梦想:要让人们远离饥饿,不禁悲从中来,泪眼模糊。
英国电视没有转播袁老逝世的消息,当然先生也没用微信,所以他不知道。
吃完早餐后,先生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今天带你去游一个Garden Centre (花园中心),他说这个花园中心在湖区,很美。我还沉浸在袁老逝世的悲伤中,一时高兴不起来,只是机械地答应着好,谢谢。

开车半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美丽的湖边花园中心,这里风景优美,花园中心有各种应节花卉、盆栽、果树等,还有用于园林的各种小物件、小摆设等,非常美,要是平时,我会很高兴,会像蝴蝶一样穿梭在各种花卉之间,可今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时不时地流下伤感的眼泪。
游完花园中心,先生带我来到后面的湖区,一湾碧绿的湖水,被绿柳环抱,依依垂柳,在微风中摇曳;湖中天鹅、野鸭成群,自由自在地戏水、游玩。湖中有一石拱小桥连接对岸,走在小桥上,湖光水色,鸟语花香,如入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可我无心欣赏这优美的景色,时不时地流泪,先生说什么,我也只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先生终于发觉我情绪低落,他问:今天你怎么了呀?为什么不开心?
看着先生关切的眼神,我只简单地说:中国一位著名的人物离世了。先生追问:谁?我答:袁隆平。先生是地道的英国人,他不懂中文,英国新闻没报导袁老逝世的消息,所以他不知道,他误以为袁老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因为我爱写诗读诗。
当悲伤难过时,我不想多说话,即使是自己的先生,只想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好好消化自己的情绪,所以不管先生怎么问,我都不再回复,因为多解释他也不懂。

见我不愿与他多说,先生以吃下午茶取悦我。我们坐在景色优美的湖边室外餐桌,先生点了精致的下午茶,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如果换在平时,我会很开心地与先生一起享用这美味的下午茶。可今天最好的食物我也没食欲,看着网友们发到朋友圈的视频,长沙人民追赶着袁老的灵车,一边跑一边哭喊:“袁爷爷您一路走好呀!”路上其它车辆,全部让路停行,鸣笛向袁老致敬送行。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他们的灵车经过时,全城人们自发站立街旁,为他们送行。这让我感慨: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人民才会敬重他,才不会忘记他。同时也感叹:长沙是一座真性情的城市,长沙人是知恩感恩的人,我为自己来自湖南而自豪。

虽我人在英国,但我的心是中国心,祖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当袁孟两位院士于同天相继离世时,我不由地为祖国失去两位院士而心痛,他们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功臣,一个让人不饿,一个让人不生病,都是真真实实为民办实事,解决民生难题的人。
美食当前,我吃不下,只喝茶,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纷纷落下,见此情景,先生也没兴趣吃了,他建议到:我们回家吧,你好好休息。
回到家,先生马上给儿子打电话,他问儿子:今天你妈很难过,怎么回事?儿子详细告诉先生:今天中国两位著名院士袁隆平和吴孟超于同天相继逝世,妈妈可能是为他们的离去而伤心。然后儿子详细为先生介绍了他俩。听完儿子的解释,先生似乎懂了一些,但他还是有点迷茫地看着我,他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来自外国的移民,所以他不会感同身受。
以往英国每届的大选,我都会跟随先生为保守党投票。现在保守党执政,中英关系恶化,这是我不愿看到的,虽然我不能阻止,但我能表达我的不满,今年我没投保守党的票。

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更爱国,更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繁荣昌盛。只有自己的祖国强大,在外的游子才能有坚强的后盾,才能不气馁,不被人欺负。
袁隆平院士走了,希望中国后继有人,继续重视水稻,研究水稻,完成袁爷爷的遗愿:粮食要抓在自己手里,不让任何人挨饿。
粮食对一个国家太重要了,民以食为天,如果不重视粮食生产,粮食要依靠进口,即使国家最富有,最有钱,当国际关系恶化时或者根据政治需要,人家不卖,你有钱也买不到呀。所以中国一定要重视粮食,把粮食列为战备物资。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一切朝钱看,认为种粮不挣钱,而挪用、浪费、废弃耕田;一定要重视粮农,重视粮食生产。深挖洞,广积粮,是永远也不过时的。
疫情下的海外游子,虽然暂时回不了国,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祖国,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


本期审核:闻喜(印尼)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