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往事》
作者|青竹(美国)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大人们放假几天,年前总免不了把家里里外外收拾一番。
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共度新春佳节,喜乐融融,年三十晚饭,餐桌上无论晕素八盘九碗,摆得满满,腊肉,香肠,甜酱牛肉等等腊品,少不了新鲜的鸡鸭整条鱼装盘,时令蔬菜再贵也买。年夜饭前,用煮好雄鸡,刀头先祭祖先,放火炮点燃香烛烧纸钱,以表对已故亲人的敬祭之心。
然后开始下厨做年夜饭,腊品,凉拌肉类,炒菜,蒸菜,红烧菜,一切就绪后,再按辈份安排就座,座位也有几分讲究,上坐长辈,下坐孙辈,左右两边坐平辈儿女们。大人们少不了要碰杯喝酒祝福,开心的话儿没完没了。

这顿年夜饭吃得特别久,大家七嘴八舌,聊过往,把陈古八辈祖宗十八代的事都拉扯出来,然后聊将来种种计划打算。因为吃的是跨年饭,所以要久。
饭后,大人给娃娃们发压岁钱,那美美的慈味难忘今生。
正月初一这天,从头到脚,全身崭新,衣兜里装满炒货,花生,胡豆,瓜子,红苕干,糖果等等。
童年的记忆,是那样清纯简单而甜美幸福⋯⋯!

仿佛还在昨天,眨眼间几十年匆匆而过,发己染霜,岁月蹉跎,时间把小人变成大人再把大人变成白发老人。不服输的我,童心不变,记忆静好的青葱岁月,让我又回到童话一样的世界里。
小时候大人总爱叫自家娃娃乖乖。这句乖乖充满无限的爱意和父母的深情。父母健在,儿女再大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父母在,活在一个有盼头的有保护神的翅膀里,幸福感十足。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老爸八十四岁这年是我最后一次和他老人家一起过春节。老爸喜欢打麻将,每次回国过年我总会提前十多天回家,只要我在家的时候,晚饭前我总会去他打麻将的俱乐部等他结束,牵着他左手回家,他喜笑颜开,心里满满的幸福感。一贯性格开朗的爸爸一路和熟人打招呼,开玩笑。他右手提个橄榄色保温杯,随着步子在手中一前一后晃晃悠悠。

当爸爸知道我搭乘哪天航班回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个小孩,早早起床,只要他能想到我喜欢吃的东西,无论去超市多少次也不嫌累,总会一样不少的买回家。还千叮万吩要孙子带他一起到机场去接我。每次搭乘飞机从洛杉矶始发都需中转,准时到达一般都是晚上十一点多,等安检,出境,取行李开车到家需要四十五分钟左右,这样一折腾就是半夜两点多钟。有几次我看见爸爸和儿子站在机场进大门接人护栏处等我,儿子看见我快步走来帮我推行李,每当我看见爸爸,经过二十几个小时折腾的我,虽然疲惫不堪,但只要见到爸爸的那刻起疲劳消失殆尽。以飞快的步伐去抱住爸爸,眼里噙满激动泪花,不敢直视他。爸爸军戎几十年,还是国家三级篮球运动员,虽然年迈,腰板直挺,走起路来咯噔咯噔脚步声很有力。
深刻的记得有一次,天下着雨夾雪,儿子不让他接机,这天飞机晚点,我到家天已蒙蒙亮,没想到他老人家居然一晩上没睡觉,我轻手轻脚地进入他的卧室,看见他满脸笑容,衣服没脱坐在床上,背靠着床档头期望我回家。这就是父爱,这就是父亲分分秒秒望眼欲穿盼女儿回家的心情。爸爸住的是联体别墅,一跃二带花园二百多平方米的房子,把二楼的主卧给了我。
和爸爸在一起,除了吃好住好,他还教我下象棋,打麻将。这些玩意儿,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但为了让他老人家高兴,我还装出一副很兴奋的样子,和爸爸下棋打麻将十有九输,能赢他一次还是他有意让我。爸爸总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我动作太慢,父女俩不分老小,无论玩也好聊也好,很开心快乐。
爸爸请了一个钟点家工,为他做一些日常家务。八十多岁多老头,还是年轻军官时候的生活作风,讲卫生,穿着时髦,内裤袜子都选白色,生活品质尚好。家人去餐厅吃饭,他要争着付钱,服务员看是一个老人,不愿收他的钱,他对服务员生气地说:“为什么不收我的钱,我的钱是假的吗?”爸爸身上从来不会少余三仟元现金放在皮夾子里。
一次又是一家人去餐厅聚餐后回家,我问老爸为什么每一次聚餐服务员不收你的钱你那么生气?他说:“现在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个饭,老爸付钱心里高兴,这些钱存在银行,“光荣”了也是给你们,但我看不见大家高兴的样子呀,早花晚花都是花,还不如趁现在还活着,能看见花钱的幸福感。”爸爸说得很有道理,我无言可对。
他对人一贯慷慨大方热情,无论战友亲戚朋友晚辈们没有一个不尊重他的人,他常常参加市里社区老年象棋比赛,获冠军的次数不少,奖品都留下等我春节回家送给我。一年中他拿到各种荣誉证书,总是乐而不倦一一的给我看,这时他的脸上泛着荣光,精神倍加抖擞。老军人的性格不减,荣誉感促使他幸福快乐。除此之外,他还是社会老年协会的文体委员,可见老爸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他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偶遇儿孙没空,想吃什么,他就打电话叫个出租车就可随心所欲,理发,按摩脚,干洗衣服都有他选择的固定服务点。妈妈不在了,他的经济收入,生活能力从来没有成为下辈人的负担。爸爸把生死置之度外,活一天就高兴一天,他常常说,相比他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他已经赚了上天多给他的六十多年。

二零一四年春节前,爸爸说他想我们自驾游去云南大理看洱海,我和儿子商定满足他的愿望,又去医院反复请教医生根据他的病情,一但发生异常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按医生的吩咐,云南是高原地区,自驾车要翻山越岭,爸爸患的是不治之症肺纤维化,爸爸讲他的病是屡次战斗打仗时硝烟弥漫给他肺造成的后遗症。根据他的身体状况,我们准备一切应该准备的东西,药物,氧气袋,大年初一带上他和他的轮椅及所需物品上了路。车子开到半途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我护着他去上厕所,当他站起来的时候,他的腿脚没有了力气,我帮他穿好裤子,搀扶着他慢慢地走到厕所外面的石台阶坐下,他的脸色蜡黄,低下头喘不过气来,我不敢离开他半步,这时候我一边喊一边招手,让儿子他们拿氧气袋来,大概十五分钟后,爸爸缓过气来,我们着实吓了一大跳。
儿子提前在网上定好三楼海景房,但是去到洱海爸爸不愿住楼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他换了一楼,幸好有小弟耐心晚上陪伴照顾他,虽然小弟和他住,我们几个人时时刻刻保持半睡眠状态,提心吊胆担心他身体突发意外事件。还好,四天中我们都听他的指挥,去丽江,蝴蝶泉边,大理古镇等景点,推着他游洱海。第五天我们开车回家,我们都担心他在再次翻越三千多米高原时对他有危险,和爸爸商量我和他乘坐飞机一小时可到达成都,但他坚持回家选择走另一条路,他想去西昌琼海住一天,还要去雅安吃雅鱼,深知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远游,即使我们再担心,也只好顺其他意。还好,感谢上帝保佑,我们一路吃吃玩玩,安然无恙,平平安安回到家里。

回家休息几天后,爸爸又提出要去茂汶汶川地震灾区看看,儿子利用双休日开车带爸爸和小弟弟,我们又出去玩了两天。爸爸的生活质量要求高,去到哪里都要品尝最具特色的美食,去了茂文他说要吃江团,去了都江堰虹口他说要吃当地山民的老腊肉,还带他去了水磨古镇,车后背厢满载都是他喜欢一路买回的土特产。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看他精神状态不错,这次是我提出让儿子带着我们去华阳黃龙古镇游玩,返回时又带爸爸去宽窄巷子转了转,他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来,面目全非,满街全是名小吃。我可不能让爸爸任性,怕他吃坏了肚子,这天晚餐由儿子安排,去一家有名的西餐厅。儿子和爸爸的关系相处很好,爷孙俩常常开玩笑,家里气氛非常温馨。我们带着爸爸出游,用轮椅推着他,总是精心鞍前马后地照顾着他。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二日爸爸的生命定格在这天,他永远地离开我们走了。回忆爸爸在世的时候,每逢春节前,在美国过完感恩节我就订好机票,一天一天数着飞回家的日子,心急火燎盼着等着这一天的到来。订好机票,我不敢告诉爸爸,怕他望眼欲穿,吃不好睡不着,从早到晚辦着指头数日子,盼我的归期。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免不了有些基础疾病,我担心他情绪激动,因此不敢提前告诉他。但他总会在春节前的两周向家弟和儿子询问,我哪天回去?老人家盼女回家过年心切,提前一个半月,他就安排买够了家里所有的烟熏制品,腊肉,香肠,酱肉,八味牛肉,风干鸡,板鸭,还有有名的广汉缠丝兔和一些野味。家里的年货要有尽有,他还感觉他的钱没花够。这么丰富的年货,全是爸爸一颗用钱买不到爱儿女爱家人温暖之心的动作。炒的干货,花生,板栗,胡豆,瓜子,糖果等,坛坛罐罐装了个满满,还有我特别喜欢吃的柿饼,柚子和干蔗也摆了一大堆。妈妈走了,有爸爸的日子同样幸福。
过年前飞回家,我每天下午五点半钟,从俱乐部牵着爸爸左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我顾意逗他,叫他老乖乖,他开怀“指责”说我没老没少,其实他心里比吃糖还甜美。
有爸爸在的日子过年总有盼头,有爸爸在的日子窗口总有一张期盼我回家慈祥的面容,有爸爸在日子总有人辧着指头数天数,有爸爸的日子生活是多么惬意。回忆过往,享受父爱温暖而幸福⋯⋯。
而今,回家过年,只能看见墻上那张老军人微笑中带威严的黑白照片,用手触摸像严冬的温度……。
寻遍全世界,我也再找不回父母的爱,再也没有父母在回家过年的浓情深爱地享受,再也没有过年那种兴奋幸福的感觉。
父母走了,国际孤儿成了我的新称呼。
(2021.5.24晨)


作者简介:
青竹, 现居美国。
1988年自考汉语言文学五科单科结业证。学的是经管专业,但偏偏喜欢文学,曾在厂里报刊上常常发表文章及广播稿。1993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在报纸上发表过数篇小诗文。1993年参加河北女子函授诗刊培训班学习,记得大概1994年春节后接到诗刊邀请去山东参加笔会,此次笔会由汪国贞,舒婷,席慕蓉,曹增书等人组织。因学校刚开学走不开,这次笔会没能如愿以偿。
2001年来到大洋彼岸美国,生活一切从零开始,两眼一模黑……通过努力,站稳脚跟,最终超过预想,有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
近期在【英国文学】平台,陆续发表三十多首作品,有诗歌、散文、随笔、小小说,纪实文学等,均获好评。自传体长篇小说待出版中。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