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姚海洪,名姚海红,又名姚友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浦东作协小说专业委副主任、上海惠南文学社社长。
1947年生于黄浦江畔民生路码头,后住大团镇。196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爱农村》一文名列前茅,时年16岁。1966年姚海洪从上海七宝农校毕业后在县水利局系统工作(其中80年代曾参加过县志编写二年半),先后任领导秘书及几个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笔耕不断,主要以水、水资源、水利为题材撰写文稿。
先后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近百篇,诗歌数百首。另外,散文、报告文学《阳光灿烂照海塘》《芦潮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美哉,九寨水》《改革家列传》诗歌《大治河放歌》等也均刊登在市内外报刊上。
姚海洪从小喜爱文学,钻研古诗词,也钻研现代诗和中外文学,并进行实践故文学功底较好,写的文章文笔流畅、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2007年退休后,继续阅读或重读大量中外名著,深受启发和教育,于2015年上半年起,酝酿和写作(白龙港传奇三部曲)即《风波》《风流》《风雨》约150万字,201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前又出版了(南汇嘴传奇三部曲)《海啸》《海神》《海恋》《浦左剑月》约150万字。

【今音评论】
还原历史与事实的《红衣小寄妈》
三、大型沪剧《青春颂歌(红衣小寄妈)》以朱亚明的出场而刻画浦东抗日战场的作用。朱亚民在上海浦东地区的抗日战场事迹,知晓和了解的人并不多,其中包括上海浦西乃至全国的一些读者。
而这部沪剧能够填补一部分人的心理空白,这个空白是指只听传说,却未见详实的史料作更大范围和规模的宣传。然而,这部戏做到了,它客观存在舞台传播和书籍传播这两个渠道来扩大影响,特别是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可以作为势,接着乘势而为。
这个势就是1943年3月至当年秋天,在上海浦东的新四军抗日武装活动状况,在这部戏当中能窥知一斑。其中是通过31岁的农民梅云人称小寄妈这个人物折射出来的。这部戏于是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朱亚民和梅云。
朱亚民是宏观上的焦点人物,当了解了朱亚民,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上海浦东地区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轨迹。同时,通过这部戏又知晓和了解了梅云这个人物,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觉到当时老百姓支持抗日武装坚持斗争的史实。这部戏从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阐述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和群众之间的血肉情关系。
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对人物刻画来看,把握住了宏观与微观的两头,一头以朱亚民为代表的新四军抗日武装,另一头是代表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抗日武装的典型代表梅云。
像这样的创作特征,从归纳法的角度去看显得比较具体。如第七场“虎口脱险”有一段对白:“卫民站到高处(白):伪军的士兵们,我们是新四军淞沪支队,朱亚民部队的! 伪军 118 团叛变革命,当了汉奸和日本鬼子沆瀣一气,不仅不抗日,反而参与扫荡清乡,特别是金大奎等头头血债累累,今天我们代表人民将金大奎执行死刑!押下去(响起了枪声)伪军的士兵们,你们如果参加新四军,我们欢迎,如果想回家我们同意!”接着,看出了“卫民”之所以要称自己是“朱亚民部队的”,而不是其它部队,因为朱亚民在浦东的影响之大,已经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同时对汪伪军也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对人物刻画与安排上,作者的创作手法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技巧手法。表现为以情节点连接和凸显故事的发展线,比如移梅云之花来嫁接新四军人物,如在第二场“群情激昂”的朱亚民、卫民和沈品方这三个按层次结构的人物。一个是新四军浦东抗日武装领导人,一个是中队长,另一个是大学生战士沈品方被剧情安排在第四场里牺牲了。
在第七场,卫民有一番震慑讲话。以及第二场“群情激昂”中朱亚民的发言,简称(白)“:同志们,父老乡亲们,浦东和浙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从一九三八年保卫二中向日寇打响抗日第一枪起”等。也是这部戏的骨架与脉络。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八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