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歌坛七十年(续八)
——记“最美奋斗者”贠恩凤
作者|王新民(陕西)
贠恩凤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连续20多个春节主动下基层进行义务演出,与坚守在一线的劳动者一起过年,而顾不上给自家老人拜年,和子女也是离多聚少。为践诺给医护人员演出,她顾不上照料身患重病的母亲和丈夫。
贠恩凤到青海、甘肃等贫困地区演出,分文不取,她说:“我代表三秦儿女到青海演唱很光荣,也很幸福,主人热情接待我,我已经很满足了,为人民演唱是我的天职,我不能向人家索取什么。我到青海来,是为了向人民汇报,为人民演唱,而绝不是为了挣钱。”过后,青海省给陕西省广播电视厅发来感谢信,称赞她的高尚艺德。《青海日报》“舞台与观众”专栏为此还专门作了题为《她得到的比金钱更可贵》的报道,作者王笑波在报道中写道:
今年九月在我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及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联合举办的西部歌会上,陕西省广播电视艺术团副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贠恩凤的精彩演唱令人倾倒。贠恩凤已有三十多年的演唱历史,她的演唱情意真切,声音圆润饱满,吐字清晰有力,用腔刚柔兼备,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贠恩凤随我国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有五十多首歌曲已被录制成唱片、磁带在国内外发行。在歌会上,她的演唱十分成功,她不仅演唱了几首歌会新作,还演唱了观众所熟悉的《翻身道情》、《南泥湾》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歌曲。十余天时间里,她完成了排练、演出、录音、录像等繁重的任务。这次歌会,由于多是演唱新作品,所以节目从创作到演唱、伴奏都有报酬。贠恩凤应得四百元报酬。但是,从开始的电话联系到演出结束,贠恩凤再三表示不收这个钱。她说:我能给青海人民演唱的机会很少,作为一个演员,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演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承认。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我的荣誉是人民给的,把自己的歌声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我最大的心愿。到青海来,我是为了向人民汇报,为人民演唱,而绝不是为了挣钱。贠恩凤离开西宁的时候,歌会负责人拿出一百元希望她收下,贠恩凤哭了,她觉得大家不理解她。经过再三商议,她勉强收下了四十元,而送给她的一本青海画册,她愉快地接受了。了解贠恩凤的人说,她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好,绝非家有万贯,四百元不值一瞥,也并非到青海出风头。在西安,她一直是这样,为群众演唱不拿一分钱,更不搞什么组台演出。她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把艺术当商品,更没有把自己演唱艺术作为向人民索取金钱和报酬的资本。然而,她得到的比金钱更可贵,那就是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电台录下了贠恩凤美妙的歌声,电视台也留了贠恩凤演唱的精彩画面。更有意义的是,在青海人民的心中还留下了贠恩凤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的高贵品格。她那完美的艺术家的高贵品格,她那完美的艺术和高尚情操,如初秋的兰花,在青海高原上留下了持久的芳香……。贠恩凤先后在西安、上海、北京、洛阳等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为乐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座谈会,她说:“我对贠恩凤同志,先是闻其人,后才听其声,这样的演员很值得尊敬。整台音乐会听下来,反映是很强烈的。民歌作为开端,恩凤给我们做了个样子出来。”上海报界称:“演出的这种盛况在上海音乐舞台尚属少见。”上海音乐界称她唱的是“地道的中华之音。”
(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此念此心》,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