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汪 颂
张存民
六汪,虽处青岛西北一隅,然湖光山色,花香鸟语,不输苏杭;田园小镇,塘荷岸柳,风景旖旎。西临诸城,北依胶州,鸡鸣三界;鸾翔凤集,钟灵毓秀,古槐苍苍,石径斑驳,民风淳良,乃百年名镇。镇域面积184平方公里,辖七十五村,六万居民。交通便捷,341国道、215省道贯穿全境。距青岛西客站十公里,距政府行政中心十五公里,可谓近在咫尺。

借改革东风,驱万里长策,工农副商,异军突起。 先后荣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蔬菜品牌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平安农机示范镇、山东省卫生镇等殊荣。古老的六汪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镇东南有铁橛山脉,西有鲁山,东有月季山、睡牛山,群山环抱。内有胶河支流,宜耕宜林宜牧宜草,水土肥沃,物华天宝。铁橛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铁,因之得名。古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泉”之称。清代诗人周玉智赞美其“琴声仿佛出烟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连居海上,风涛漫拟是清音。”铁橛悬泉、涌金泉、乾坤泉、龙泉等百泉争涌,流水淙淙,形成独特高山泉水景观,乃古胶州八景之一。山上古木参天,六百多年的银杏树与海棠、杜鹃、板栗等交相辉映,成荫蔽日。人文资源丰厚,历史悠久。“齐长城”、“福安寺”、“古战场遗址”、“阁子殿”、“观音洞”、“雹神庙”等历史遗迹依稀可辨。正如清胶州人赵承宠诗云:“斜日荒山返旆旌,野烟迢递暗孤城。路迷青草连云碧,水绕寒川隔岸明。”

镇内胶河有两源。东源出自铁橛山北,西源出自鲁山之阴。于柏乡村汇流,北入胶州境。胶河水质清澈见底,砂石历历在目。沿河高堤瓦舍,杨柳依依。在秋高气爽之夜,柳丝倒影,皓月沉潭,令人梦驰神飞,思绪万千。古胶州八景之“胶河澄月”源于此。时任知州周玉智诗云:“一片晶光映碧流,长川夜色尽澄秋。浮槎从此凌波去,定到清虚府里游。”

齐长城遗址蔚为壮观,或以泥土板筑,或以乱石垒成,耸立于山岭之上,明代诗人孙镇赞曰:“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丰(峰)台顶硝烟散尽,壕堑尚存,栓马石桩,康王疑冢,诉说沧海桑田。滴水崖下有龙潭清泉,深不可测。清代胶州州牧周于智描写为:“铁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铁。顶有悬崖如盖,名滴水崖,一水从石罅中出时作玉琴声。下积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时倾,又似闻流水一曲,不减庐山瀑布。”阁子殿断壁残垣,香火湮灭。然古木参天,野花烂漫。临殿伫立,极目远方,水天一色,沧海浮烟。祝兹候古城,遗址尚存,汉初封地,世袭罔替,存三百余年,正史可考。初经挖掘,出土文物众多,陶器、石器琳琅满目,极具史料价值。

除此之外,域内尚有崔戈庄“龙湾”、花沟“金牛湾”,白马河“神马”,“康王坟”,高城砚“棋盘”等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史海钩沉,彰显六汪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一镇几多往事,一梦多少流年。看今朝,六汪镇党政领导凝心聚力,引领全镇父老,走特色农业之路,植百蔬,牧六畜,储林木,引清流。草莓蓝莓,樱桃葡萄,桃李争艳,百果丰硕。地瓜萝卜,白菜土豆,有机环保,绿色生态。大棚种植优质高产,观光采摘秀色可餐。
拦河截流,筑坝引渠,河滩湿地,草长莺飞。祝兹情,田园梦,青岛市级田园综合体落成。医食宿,游康养,六大板块环环相扣,八方宾朋纷至沓来。胶河白菜,悬泉茗茶,隆铭黄牛,琅琊山鸡,塔桥全羊,六汪烩饼,多业并举,异彩纷呈。机械化,自动化,全国先进农机展筑巢引凤。机械制造,实体经济,厂矿企业雨后春笋。抓防控,促复产,疫情之下人心稳定产销旺。高质量,高水平,脱贫攻坚,产业振兴集聚;信息化,智能化,招商引资给力。乡村振兴主题馆首开先河,山东医养示范镇实至名归。

联姻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宣传本土农副产品,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展示和提升文旅资源。强基础,惠民生,休闲娱乐大提升,公园绿地,四季花开,健身器材,老幼适宜。华灯初上,载歌载舞,秧歌太极,各领风骚。

嗟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魂牵梦萦,未忘梓桑。一曲颂歌,倾诉衷肠。适逢盛世,百业兴旺,秉承领袖思想,共谋百姓安康;花开春风十里,云飞秋色无疆。相邀同筑中国梦,勿忘家乡是六汪。
二0二一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