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和 万 事 兴
作者:贺志坤(宁乡龙田)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远的不说,我姑妈家就是最好的例证。
姑妈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最艰苦的时代长大。结婚成家后,生育五个儿女。由于人多劳力少,其困难程度,超乎寻常。在那个高产杂交水稻尚未问世推广的年代,一家子想要吃顿饱饭,都是一种奢侈的愿望,平时就更别论对菜品的要求。好在姑妈生性乐观、开朗豁达,勤勉地带着一家子就这么顽强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坚信幸福的未来终归会来到。
姑妈对四女一儿,个个关爱有加,从不重男轻女。儿女们个个聪明伶俐,早早上学勤奋攻读。姑妈爱护儿女,风雨不易,儿女敬父爱母,乖巧孝顺。一家子虽艰辛坎坷,但是在这种互爱和睦的氛围下茁壮成长。一家人对好东西都互相谦让,第一个想到的绝不是自己,都会想方设法地留给家庭成员。
有一次,姑妈忙农活回家,进门看到饭桌上有一碗掺红薯的米饭,还有一小碗青菜,就知道是女儿们为她留好的晚餐。看得出米饭比例明显要高过红薯,女儿们一定吃的全是红薯,尽量把米饭留给自己,眼眶酸涩的姑妈认真地品尝着这份温馨。当吃到最后时,发现碗底下竟然还压着一个煎鸡蛋,再用目光仔细在地上搜寻,只发现一个鸡蛋的蛋壳,望向房门方向,发现女儿们带着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又是这一招,一定是女儿们担心自己不肯独吃鸡蛋,就偷偷地把鸡蛋埋在饭下面!

时光流逝,儿女们逐渐长大,可是当年家境依然不允许每个人都完成学业,成绩优秀的大姐主动发扬风格,初中肄业在家务农,将学习机会让给可爱的弟弟妹妹。父母看到女儿这么懂事,内心极其不忍,扼腕痛惜,却又迫不得已。
懂事的弟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成绩个个十分优秀,特别是弟弟,每期都是年级第一。于是其余的几个姐姐自愿放弃高中学习机会,开始外出打工赚钱为家庭出力,并全力供弟弟读书。
时值九十年代,通讯不发达,长年在外的姐姐们思念在家的母亲与弟弟,只能通过书信捎带一切的关心与牵挂,表达无法相伴的无奈。有一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里只有上初一的弟弟一人,眼看就要过年了,家人们都通过返乡的老乡捎回口信说没法回家过年了。就在大年二十九的下午,天色将晚之际下起了大雪,独自在家的弟弟仍然倔强地盯着,每次远走外乡的家人回家必须经过的那条山路。然而,夜暮最终还是笼罩了整片天地,其他人家已经合家团聚,坐在一起开始享用年夜饭了。风雪灌进衣服,雪花飘落在头发上,很冷很冷,背过身去,至少不要让风雪迎面涌进鼻子里吧。隐约间,听到风雪中有人叫弟弟的声音,回过头,看到风雪中,是二姐背着一大号的行囊,她回家来了。
“你们不是说都不回家吗?”
“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家,不忍心你一个人在家过年,我辞了工,排了两天的队买了火车票,赶在今天总算回到了家。”

“没事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在家,那么辛苦回来做什么,明年还要重新找工作。”
“再怎么样也要回来陪你过年。你看看:我都帮你带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这些以前你都没见过的……”说着说着,二姐哭了,声音很大,只是把弟弟抱得紧紧的。
时光荏苒,在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大家渐渐长大,年长的女儿们也开始成家了,生活条件与环境都开始改变,但怎么也没改变从小时候就形成的那种互敬互爱与亲密无间。
“皇天不负有心人”,弟弟终于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重本。毕业后被广东一化工公司招聘,一路打拼,现荣升经理。

小弟极懂感恩,爱妻,爱家,爱姐姐,孝顺母亲(父亲早逝)。平日为人低调,爱岗敬业,业绩连续攀升。
贤良的妻子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给丈夫买衣服时,总是选择上档次的,而自己,却朴素端庄。如果亲戚六眷谁家有困难,总是鼎力相助,慷慨大方施以援手。
姑妈有恙时,几个姐妹轮流照顾,就像伺候“老佛爷”一样,孝顺有加。四个女婿,皆是模范。关键时候,做饭,买菜等家务全盘包揽,里里外外一把手。姐妺谁家有事,全员上阵,十来桌宴席,无需劳顿他人。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相聚尽是欢声笑语,有事只见争先恐后。
和气生财,适逢当今党的好政策,姐弟五个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与大多数乡亲们一样,居家有洋房,出入有轿车,过着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幸福小康生活。

作者简介:贺志坤,宁乡市龙田镇白花村人,聚贤爱心公益群创始人,群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热爱公益事业。
来源:《美丽新宁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