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歌坛七十年(续五)
——记“最美奋斗者”贠恩凤
作者|王新民(陕西)
1990年5月29日,贠恩凤到陕西耀县水泥厂烧成车间等处演唱,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影制片厂随行拍摄电视艺术专题片《黄土高原上的银铃》。贠恩凤一来到水泥厂,马不停蹄,立即投入拍摄工作,她不顾疲劳,冒着污染,在烧成车间、办公楼前、工人村花园演唱了《南泥湾》《陕北道情》《白毛女》等优秀歌曲。她的演唱博得了广大职工的热烈的掌声。1991年春节,贠恩凤去西安钢厂慰问,时任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孙韶即兴写了一首歌词:
贠恩凤用《拥军秧歌》的曲调唱完这首歌,厂长激动得在炼钢炉前大声问大家:“能不能改变面貌?”贠恩凤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报答让艺术家更感到自己艺术的神圣呢!1991年4月6日下午,贠恩凤来到西北国棉一厂,整理车间像往常一样,机声隆隆,一片繁忙,乙班工人正在紧张生产。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贠恩凤来了”大家呼拉一下围了过去。厂党委副书记张凤英大声说:“同志们,省总工会和纺织公司的领导来看望大家,歌唱家贠恩凤也来了”“哗——”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身穿浅黄色羊毛衫的贠恩凤满面笑容,热情地同在她身边的女工握手,询问着生产情况。“贠老师,给我们唱个歌吧。”“好,唱一首”,贠恩凤爽快地答应了。“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曲《南泥湾》把人们带到了那难忘的战争年代大生产运动岁月。“再来一个要不要?”“要!”“正月里是新年哟衣儿哟喂……”车间里荡漾着《龙船调》的旋律。没有乐器伴奏,贠恩凤就自己哼着过门,犹如在舞台上演出那样认真。
朴实,淳美的歌声缩短了歌唱家同工人之间的距离。在生产一线为工人们演出,对贠恩凤来讲,远不是第一次;在工作岗位听名家演唱,对整理车间的工人来说,却是头一回。女工们望着只在电视上见过面的歌唱家,听着那清亮醉人的歌声,拍红了巴掌。贠恩凤要走了,马上还要在厂俱乐部为全厂职工演出,女工们恋恋不舍地把她送到车间门口。事后,大家议论说:“这两年,走穴歌星可不少,到生产车间为工人演唱的歌唱家真不多呀!”1992年寒冬,贠恩凤和一批艺术家应邀到位于华山脚下的某机械厂演出,突然天空飘起大雪,大家劝她改日再演,但是她坚持按计划前往,她说:“日子已定好了,不好失约临时改动,就是天上下刀子,咱也要去!”听说贠恩凤冒雪前来演唱,一下子四面八方涌来上万名观众。“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舞台上,贠恩凤唱着《白毛女》喜儿的歌,老伴孙韶边拉着手风琴,边唱着杨白劳的歌,二人对唱,声情并茂。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在二人的脸上、肩上及琴上,贠恩凤变成了真真正正的“白”毛女,孙韶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杨“白”劳,欢喜而不无悲怆的清脆歌声在空中和人们心头激荡。观众的心深深被飘扬的白雪和动人的歌声打动了,爆发出阵阵潮水般的掌声。演出一结束,贠恩凤和孙韶就被观众簇拥起来:“这么大的雪,贠老师还来为我们演唱,太感谢你们了!”
(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此念此心》,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