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春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
《文史哲》论坛上的风云人物
一一话说《文史哲》之三
杨亚利
前面话说《文史哲》之二讲到了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和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文史哲》,创造了20世纪 60 年代前期的辉煌,其集中表现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景春成为《文史哲》论坛上风云人物,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力,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起和主持了全国第一次“孔子学术研讨会”
关于全国第一次“孔子学术研讨会”,《文史哲》1962 年第5、6期有2 篇报道。第一篇是《文史哲》1962 年第 5 期发表的《山东省历史学会积极筹备第二次孔子讨论会》。第二篇是《文史哲》1962年第6期发表的《孔子学术讨论会济南举行》。1962年11月6至12日,由山东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国孔子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有的学者称这次会议为“建国后首次全国性孔子学术会议。”(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这次孔子学术讨论会,集全国各地的老年、青年史学、哲学工作者于一堂,大家都心情舒畅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进行'争鸣’。”(吕振羽:《孔子学术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在山东历史学会、山东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孔子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文史哲》1963年第1期)这次会议的发起和主持人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山东历史学会会长李景春。
二、李景春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引发了持续三年的《周易》及其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研究热潮
李景春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一书在1961年6月刚一出版,《文史哲》就在1961年第3期发表了杜保玉写的书评《<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一书简介》。该文指出:“《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一书的出版对我国学术界进一步开展<周易>的讨论,是会很有帮助的。”这话没有说错,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长达三年时间的研究热潮。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普遍展开,部分学者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时,出现了观点上的分歧,于是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展开讨论。在短短两三年间,参加学者20余人,发表论文60余篇,形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研究热潮。
三、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易学学术组织“山东《易经》研究小组”
《文史哲》1963 年第1期刊发了治安撰写的《山东'易经研究小组’成立》消息。这个小组是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小组成员有李景春、高亨、刘子衡、李筱东等7人。这条消息特别指明“小组召集人是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景春同志”。“小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成员对于《周易》古经进行比较细致的钻研,进而通过有益的讨论、通过互相切磋琢磨,力求对这部古籍的内容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以便有条件给以更恰如其分的批判和继承”。这在当时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四、推动了建国后的经学研究,阐发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经学研究方面,李景春在《文史哲》1961 年第3期发表了《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传授和发展》,特别指出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和发展,特别重视大一统、民为贵的思想。李景春在《文史哲》1961 年第3期发表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一文,对《易》《书》《诗》《礼》《乐》《春秋》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孔子对其所进行的分析和发挥进行了阐述。这两篇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学研究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景春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文史哲》论坛上具有全国性学术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袁联光编辑制作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