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洪达 , 生于 1954年,四川人,本科毕业,1971年6月在云南孟定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副指导员。返城后在成飞工作,退休后在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公司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酷爱文学和旅游!

《云南兵团知青轶事》连载(十七)
作者|邹洪达(四川)

中国知青中的特殊群体
---记我的缅甸华侨知青战友卓挺和他的同学们
引言:“知青”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的独有称谓。涉及上千万人的那场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大迁徙运动,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在每一位参予者脑海中留下了没世不忘、铭心刻骨的人生记忆。本文叙述的是知青大军中一个特殊群体——缅甸华侨知青们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带着亲人的寄托从异国他乡回到祖国读书,不久即被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大潮所席卷, 成为知青。他们有着常人不曾经历的故事。他们就是云南缅甸华侨知青。
上世纪六十年代东缅甸的许多爱国老华侨们,不甘中华文化在子女身上中断,怀着让子女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欲让子女回到国内读书,参加新中国建设。我国政府为满足华侨的要求,在当时飞机少,航线少,每周只有一个航班的情况下,按周总理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派专机分批分期将缅甸华侨子女接回国内读书。并在昆明、武汉、南昌等地专门投资新建了缅甸华侨补习学校,专供缅甸华侨子女读书。昆明华侨补习学校开设了从初一到高三的课程,共十来个班,有1000名左右的学生。其中,初一年级学生最多,有四个班。学校提供免费住宿,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国家给每个学生每月12元生活费,10元用于伙食。另2元发给学生个人做零花钱,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崭新的校舍、整齐的寝室、可口的饭菜,让华侨子女们由衷地感到了祖国的温暖。就在他们回国不久,国内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学校搞大串联、大鸣大放大批判……,闹腾了两年,他们实际仅读了一年书就上山下乡,去了边疆和农村,回国读书梦随之化为了泡影。本文的主人公——卓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卓挺是我初到连队最先见到的华侨知青。

1971年6月30日,是我们离开家人和母校后赴云南支边征程的第七天,也是到连队的第一天。约下午四点来钟,载着我们的大卡车在电站指挥部旁的路边停了下来,前面的泥土路,狭窄坡陡湿滑,稍有不慎就可能翻下坡去,汽车司机再也不敢往上开了,只好让我们下车徒步。我们冒着细雨,背着背包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疲惫不堪地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电站一连。当我们在操场边的一个大草棚里坐下来不久。大家看到今后就要长期生活的连队是那么破烂不堪,心情都有些沉重,有人当时就哭了起来。这时,见一个穿着件镶着白边的红背心,脚上穿着人字拖鞋的小哥哥,挑了两桶冒着热气的粉红色水,放在我们面前,只见他白净,斯文,洋气,和善,帅帅的,笑眯眯地招呼大家喝水。第一眼看见他,我以为他是上海人,他穿的那件尼龙丝质地的弹力背心,颜色鲜红鲜红的,一点都没褪色,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鲜艳的背心,在我们这些衣着色调单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目。他那张善意的笑脸又给我们沮丧的心情带来了丝丝暖意。我见他挑来的水是粉红色的,很好奇,心想是不是麦乳精冲的啊,连队还不错,拿麦乳精来招待我们,便舀了点喝了一口,谁知,满嘴的土腥味,还夹杂着沙子,立刻吐了出来,哪是什么麦乳精,就是泥桨水!想到以后就喝这种水,一种恐惧感袭过脑海,心都凉了半截。后来才知道,连队吃的是山涧水,下雨天,雨水将风化石冲下来变成了这颜色。
那穿着鲜艳的尼龙弹力背心的卓挺和那粉红色的水是我到连队的第一天的深刻印象。
后来知道那小哥哥叫卓挺,是缅甸华侨知青。卓挺父亲的祖籍是福建,卓挺的家在缅甸离仰光不远的伊洛瓦底三角洲附近的一个城市里,他家原先在缅甸做百货生意,家境很不错,后因变故改靠卖茶水维生。卓挺的父亲当时是缅甸爱国华侨社团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卓挺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卓挺去了昆明,在华侨补习学校读初一,卓挺的弟弟去了南昌读书,他的另外一个小弟弟和俩个小妹妹则跟父母留在了缅甸,一家人分在了中缅三个地方。
连队共有十来个华侨知青,都是卓挺他们初一班的同学,男少女多,只有三个男生,后来洪光调去团部煮饭,到我们去时,只有卓挺和卢X寿两男生。他们班毕业时,有的选择去了瑞丽那边的华侨农场,有的去了保山那边插队,有的来到了建设兵团孟定七团,分到了二营和电站。华侨知青个个都踏踏实实,最能吃苦耐劳,也没有人偷奸耍滑。大概是受他们父辈的影响,他们都很正直坦诚,遵守纪律,尊敬领导,服从安排,沉静稳重。我记得连队里华侨知青表现最突出的是潘x华,是我心中的女强人。她中等个子,瘦瘦的,黑黑的,镶着口金牙的姑娘,在连队知青中颇有点大姐大的风度,她还有个妹妹也回到了国内。她干起活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她可以抡着12磅大锤不歇气地连续打一千多锤,连里的小伙子没有几个能比过她,我当时也就抡二、三百下。她曾被评为全师学毛著积极分子,到临沧师部参加表彰会,成了全师的模范标兵。过了段时间,我发现来潘X华一直在休息没有出工,后听说她由于过于劳累过度,得了肝炎。我记得连队里种了些水瓜,那水瓜长得非常茂盛,每个有一百来斤,一两个水瓜就可以供连队一百多人吃一顿。那水瓜就是潘X华家人从缅甸带来的种子(水瓜学名瓠瓜,在成都最多只能长到3、4斤重 )。二营烤胶房里的华侨知青徐X庄也是师、团先进标兵,还上了画报。调到团部的洪光,也表现优秀,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直到退休一直在国家海洋部门工作,成为海洋资源研究的技术干部。
可能是长期受缅甸日照强的影响,他们多数人皮肤比较黑,唯有卓挺和水桂皮肤特别白净。

水桂是卓挺的女朋友,是个卫生员,是个少有的美女,中等个子,皮肤白皙,身材丰满匀称,言语不多,忽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总给人以温存的感觉。水桂家的子女比较多,她父亲在缅甸从事养鸭子,母亲做杂活维持生活。
华侨们特别抱团,平时他们之间交谈都用缅语,这点让我们觉得他们有些神秘和谨慎,也感觉他们和我们之间似乎有一道看不见的距离。我曾经问过卓挺,华侨在国外团结不?他说他们华侨如果在国外不团结,就要受欺负,很难生存下去。那些女华侨对卓挺很关照。卓挺去连队不久就得了肺结核,连里安排卓挺煮饭,相对轻松些。在当时那个年代,卓挺和他那些华侨同学的穿着打扮,显得颇为前卫,给连队增加了许多亮色与生机活力。人世间往往有种不太被人察觉的现象,即在你情绪低落时,旁人的一句暖心话、一张笑脸、一身鲜艳的衣服都有可能让精神为之一振,心境也随之好了起来。卓挺和他那些华侨同学们的穿着无形的感染着我们这些小四川,给连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我们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下去的一种动力。在当时,连队里的华侨与我们国内知青相比,他们要富有些。我们离家时,就带那么一两个装衣服、书籍和洗脸盆、碗筷等杂物的箱子,显得穷酸些。华侨回国时,他们的父母都给他们准备了很多物品,有手表、缝纫机、照相机、毛毯等。卓挺不仅有瑞士手表、德国照相机,还有一辆英国莱宁自行车,他那自行车我骑过几次,非常轻盈灵巧,不像国产自行车那么重。华侨知青的家境有好的也有差的,在我印象中,潘X华家里最富裕。据说,她父亲已不在世,她母亲特别能干,靠她母亲操持家业。那时候,华侨不能出国去探望父母,国家在德宏首府芒市开设了中缅会亲口岸。所谓会亲,就是允许华侨知青在缅甸的亲人入境到中国芒市与他们相见。记得潘X华母亲闻知女儿得了病后,从缅甸带了很多东西赶到芒市与她会亲,随后,那些东西从邮电局给她寄到孟定,足足有四十多个大小木箱子,连队派人用牛车拉了几车才拉完,大部分是吃的用的和药品,什么花生油、煤油、牛肝精、罐头、肉制品、糖果、饼干等等。单位还专门给他们几间房子装物品。
有两件事情对卓挺他们心里打击很大。就是9.13林彪事件后不久的一天上午,连队召集全连大会,莫名其妙的跑到离连队有半里路的一个僻静的山坡小学去开。当时,我纳闷,连队有开会的地方,怎么跑到那去开会。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林彪叛逃的事件的秘密文件。这个会没让华侨参加,原来跑到那山坡上开会,就是要避开华侨。华侨知道后,非常伤感,他们感觉不受信任。
另一件事就是 连队曾发生一起放毒事件,饭里被人放了毒药,幸好发现及时,没造成伤亡。上面怀疑是华侨谷春英干的。审查了很久,谷春英由此精神受到刺激。后来查出此事是昆明知青李XX干的(见前六---九“我们连队的知青投毒案”一文),谷春英才洗脱清白,但此事在谷春英和所有华侨的心里都埋下了阴影。华侨们感到受猜疑,那时的政治气氛下,有海外关系的人往往难以受到信任和重用,好像他们个个都不清不白似的。
(未完待续)

(2001年作者与卓挺摄于孟定知青园)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