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歌坛七十年(续三)
——记“最美奋斗者”贠恩凤
作者|王新民(陕西)
贠恩凤更多地是给工农兵义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康铁路施工期间,当贠恩凤得知隧道筑路工人艰苦施工的情况时,就产生了去西康铁路慰问隧道筑路工人的想法。在她向有关单位再三要求下终于成行,当时西康铁路施工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在这荒远的大山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文艺工作者的身影,歌星们的歌声更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1996年6月30日,正是一年最热的时节。贠恩凤和老伴孙韶冒着酷暑,带着事先以工人们的先进事迹编写的17段新词的歌和其他歌曲,来到西康铁路秦岭隧道的施工外现场。座谈,演出,顶着骄阳,冒着灰尘,连唱了近半个小时。演唱结束后,领导安排贠恩凤休息。
那天露天演出是成功的。但是演出结束后,贠恩凤得知在秦岭隧道中还有许多工人正在施工,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她坚决要进入隧道为工人们演唱。
贠恩凤问:“我休息,你们到哪儿去?”
“我们到隧道里面去看工人,你在这儿休息,里面有岩爆,危险。”
“啥是岩爆?”贠恩凤问。
“岩爆就是隧道里的岩石发生爆炸,是很危险的。”在场的施工负责人解释劝阻说。
“我的命是命,工人的命就不是命。工人能在里边施工,我为啥不能去给他们唱歌?”
“从来没有歌唱家进隧道演唱,男歌唱家尚未进去过,您进去实在太危险。”
“那我也要去!我来这儿就是为了到一线看望工人,为工人演唱。”

负责施工的铁一局局长和一同前去慰问的省工会主席出于对歌唱家的关怀爱护,都劝她不要去了,隧道正在开掘中,实在太危险了。这个隧道全长18.4公里,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这样深的隧道,随时都有发生岩爆的巨大危险。她说:谢谢领导的好意,但我也是普通人,我的生命就比工人的生命更珍贵吗?工人不怕,我也不怕。于是他们夫妇头戴安全帽,穿起高筒胶鞋,脚踩泥浆,头顶滴水,不顾随时岩爆的危险,进入4000多米的隧道施工现场,他们到了距离工人干活连一米都不到的隧道深处,工人们是那么专心地干着活,真是默默无闻,贠恩凤当时就是想给工人们跪下,才能减轻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感恩甚或亏欠。贠恩凤哽咽难语,她二话不说,示意孙韶拉起了手风琴,热情地一口气唱了六七首歌。工人们紧紧贴着岩壁静静地听她演唱。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次又一次向大家招手致意,向大家问好。
工人们高兴极了,他们说贠恩凤是第一个到隧道深处为他们唱歌的歌唱家,他们纷纷表示要争取用更快的速度来报答他们的一片真情。
在隧道深处,贠恩凤听见有几位四川口音的工人在说话,贠恩凤立即为他们演唱了一首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歌声嘹亮绵长,加上隧道产生的共鸣,使《康定情歌》获得一种灵化般的奇异音色,歌声赢得工人们一片掌声和暴风雨般欢呼。隧道里的工人激动地围拢过来说:“像贠恩凤这样的艺术家能深入到我们中间,在掌子面为我们唱歌,说明您看得起我们,您真是和我们心连心呀!”
而贠恩凤却感慨地说:“看到他们在秦岭深处,条件艰苦的掌子面上紧张施工,我非常震惊和难受,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如此平凡,甚至渺小。工人们太辛苦了,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掏心的为他们服务,去歌颂他们,无论唱多少首歌我都愿意。”
归来后有人问及报酬,贠恩凤勃然变色,说筑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劳动,我唱几支歌算什么?要跟他们讲报酬,那就没一点做人的良心了。

一次采访中,谈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襄渝铁路工地为铁道兵演出时,看到不少铁道兵伤痕累累,有的缺胳膊断腿,贠恩凤说她当时几度哽咽得唱不出来,只好到门背后调节心情,待稳定情绪后才含泪演唱。她说听铁道兵的首长讲,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工地,首先是寻找墓地,因为每一个工地施工过程中都难免有伤亡,必须选择好墓地以备需要。当时听到这些,贠恩凤说,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我们唱再多的歌曲算得了什么?有什么资格要报酬?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贠恩凤讲起这些往事还不禁动容,眼含热泪。
贠恩凤还记得去襄渝铁路工地慰问演出时,小女儿出生还不到一岁。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按理,这个季节是不能给孩子断奶的,可贠恩凤顾不了那么多,她毅然前去演出。孩子看见别的孩子吃奶,凑到阿姨跟前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最让她伤心的是就在她外出的日子里,大女儿差点让兔子吓死,一连输了几天氧气才活过来。
1998年8月22日清晨,西安革命公园内。军乐高奏,彩旗飘扬。很多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女来到这里,有的还携儿带女。他们中许多人眼睛闪动着泪花。“向全体学兵战友问好”、“人生无悔是学兵”的横幅标语在人群中闪现……置身其中,你会感到一种感情的巨大冲击。
这些如今已年逾不惑的中年人,就是当年风华正茂的三线学兵。28年前,他们响应共和国召唤,奔赴襄渝铁路建设工地。28年的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但战友情却似久酿的酒,愈醇、愈甘冽……
革命亭两侧,十八面原铁道兵团学兵连的大旗迎风招展,各团的战友聚在一起纷纷签名留念。公园东侧是“情系襄渝线,深情话当年”摄影展,曾是当年学兵的碑林区副区长和妻子站在展板前,眼含热泪观看牺牲战友的遗照……
原2107工程(襄渝铁路)副总指挥张平山已是80高龄的老人,他不顾年老体弱来参加学兵聚会。吴南烈士的母亲、妹妹也来到学兵中间。当年学兵、西安陇海大酒店总经理宁勇先生和电视片《三线学兵连》的主创人员也和学兵游园聚会。从德国专程赶来的当年学兵迟恒斌为战友献上一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无限情思。女学兵李琳身患癌症,是战友的关怀鼓舞使她鼓起勇气和病魔顽强抗争,她吟诵着自己创作的动人诗作,祝好人一生平安。
贠恩凤、孙韶夫妇,当年曾数次深入建设工地慰问过三线学兵,今天他们专程赶来,又一次为学兵演唱。贠恩凤还与原5855部队二连学兵薛鲁勋为大家同歌一曲。台上台下,处处洋溢着团结、向上的热烈气氛。活动结束时,贠恩凤、孙韶夫妇与三线学兵在革命亭下拍下一张张合影,让这瞬间成为永远的记忆……

(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此念此心》,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