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歌坛七十年(续一)
——记“最美奋斗者”贠恩凤
作者|王新民(陕西)
凤体——坚持义演,崇尚仁信
“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体内容丰富,意味深长,背象征着义,腹象征着信,膺象征着仁,总而言之,是象征着艺术及艺术家的品格及操守。从艺60多年来,贠恩凤把为人民歌唱作为自己的精神信念,自觉担负起对民族文化、对社会道德的正面传播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贠恩凤始终坚持歌唱主旋律,以朴素的、健康向上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优秀的创作歌曲去鼓舞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精神力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哪里都可以当作义务演出的舞台。她常年在社区义务演出,在西安火车站演唱,在西安公交六公司演唱,在即将开出的306、307公交车场演出,心甘情愿义务下到煤矿掌子面为挖煤工人演唱,顶着烈日为护城河清淤战士加油鼓劲,冒着危险到正在开掘的隧道里演唱,为节日期间身在归途的旅客演唱,为丰收时节的农民演唱,为监狱服刑的囚犯、工读学校失足少年演出,她用歌声感动走向迷途的羔羊,使他们浪子回头,悬崖勒马;她用歌声打动孤儿寡母,使离散的家庭破镜重圆;她用歌声慰问一线工作人员,使他们倍感温暖。而且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常常演出结束后,不但分文未得,反而两手空空“赔”了本回来。因为,有多少次她是自告奋勇自己“打的”而去,又为贫困艰苦地区人民或特殊群体捐了款才回来。贠恩凤没有辜负周恩来总理生前的谆谆教诲,她也没有辜负习仲勋副委员长在世的殷殷期望,她更没有辜负有口皆碑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失足青年的普遍赞誉:是她的歌声给了我们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力量……
从1983年起,贠恩凤就十多次到终南山下的工读学校去为孩子们教唱歌曲、演唱、辅导节目,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那些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83年5月27、28两天,贠恩凤到省青少年劳教所、西安市少年工读学校,给孩子们教唱歌曲《没有太阳就没有鲜花》,并演唱了《南泥湾》等革命歌曲,这些曾失足的孩子们听得十分激动。
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请求,打动着她。虽然贠恩凤有一张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还有一个生病住院也在拼命作曲的丈夫,需要她照顾和劝慰。可是11月16日,贠恩凤还是又一次来到西安市少年工读学校,她久病初愈的爱人孙韶为她伴奏。她以激越向上的感情,悠扬动人的嗓音唱了一支又一支,又给孩子们教唱《祖国的笑容那么美》《我们热爱伟大的党》!贠恩凤要走了,这些孩子们要求她再来,来参加他们的歌咏比赛,来观看他们的军体表演。她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而且没有失约,她几乎每年都去工读学校,有时一年去几次,工读学校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如今她还是那里的校外辅导老师。失足的孩子们看着这位长辈们尊敬的歌唱家,如此认真地给他们教歌,如此真诚地与他们谈心,都感动的流泪了,学生们即兴写了许多诗歌奉献给他们心中最值得敬爱的歌唱家,有一位叫王小平的工读女学生在一首题为《献给歌唱家的歌》的诗中写道:
诗中有对歌唱家的敬慕之情,有对自己的痛悔和对希望的萌生,并请求她常来……。倾听着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的歌唱家哭了。后来贠恩凤听说这个女孩子很快就回归社会,走上了光明之路。在为这个女孩高兴的同时,她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工作的决心。1985年5月20日,贠恩凤和丈夫、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孙韶,带领女高音歌唱家于桂荣,中国音协会员、本团演员队队长、男中音歌唱家钱志鸿等11人,到西安市工读学校为工读学生演出,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贠恩凤一行巡视了学生的教室、宿舍,同全体学生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谈话。她谆谆教导这些孩子说:“最近,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给全国少先队员写了一封信,题目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要求你们热爱人民,尊敬人民,珍惜人民的劳动果实,学习人民的优良品德。”最后,她向工读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改错学好,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的一代新人而努力!”接着,乐团为师生们演出了男声四重唱《游击队之歌》、男女声二重唱《血染的风采》、女高音独唱《我们的日子比蜜甜》、男中音独唱《请到临潼来旅游》等节目,贠恩凤演唱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和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等。贠恩凤和乐团同仁们的精彩表演,激励了学生们改错学好的决心和信心,为学校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受到了师生们热烈的鼓掌欢迎。演出会虽然在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和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但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失足青少年的关怀,贠恩凤语重心长的教诲,却深深的、长久的留在工读学生的心中。同年6月29日,陕西省莲花寺石碴厂劳教科收到贠恩凤寄给劳教人员畅龙安的一本《每周一歌集》和退给他两元钱及一封回信。信中写道:“希望你服从管教,争取早日新生,为人民服务。”原来,劳教人员畅龙安喜欢唱歌,但又苦于买不到歌本。他想到了曾为他们教唱歌曲的贠恩凤,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他硬着头皮寄去了两元钱和求助信。当畅龙安接过管教干部转来的歌本时,激动地说:“我要永远保留它,这里包含着一位歌唱家对失足青年的关怀和殷切期望”。1987年10月15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工读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贠恩凤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办好工读学校》的发言,指出:防治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工程。我们大家都要重视这项工作。表示愿为此继续尽自己的一点努力。
贠恩凤每年都要去工读学校为失足的孩子们演唱,与他们谈心。孩子们的泪水和诗歌,成为他灵魂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当然她的歌声和心声,也成为孩子们灵魂中最珍贵的财富。多年前的一个春节,贠恩凤去西安市东大街炭市街菜市场买鱼,她刚来到一家卖鱼的门前,老板便迎出来,笑容灿烂地招呼她:贠老师!您来啦?买啥年货呀?……她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位老板。老板自我介绍说,他过去在工读学校,跟贠老师学过很多歌。出来十几年了,他从来也没有忘记这些歌,还有贠老师的话。他出来的时候,几个小哥们还说,好好干,将来咱们一块去看贠老师。但是,一直忙到现在,小哥们个个都混出了样子,一年四季忙活得总也聚不到一块儿。老板双手搀扶着贠恩凤,毕恭毕敬地引到里边坐下,毕恭毕敬地端上一杯清茶。老板问她喜欢吃什么鱼,给她选了好几种鱼,送给她过年。她执意要过称、付款。老板急得眼泪吧嗒吧嗒落,说贠老师,我们想报答您都……贠恩凤笑得慈祥,她说:你看,你能奋斗到今天这样子,就是对阿姨最好的报答了。你再收了阿姨的鱼钱,又是最好的报答。你说是不是?2001年5月25日,西安市工读学校致信贠恩凤,信中写道:为了挽救失足的青少年,您经常来我校慰问演出,和同学们促膝谈心。您用甜美的歌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用动情的泪水冲刷同学们思想上的污秽。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此念此心》。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