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宇杯大赛支持帖015】

秋夜月勾愁
文 / 邱天
1942年一个秋夜,卢前望着夜空那一弯月牙思绪万千。
1938年4月,日寇从金门海上入闽,攻占厦门。福建省政府经中央行政院批准,从福州内迁永安。短时间内,省府移至永安古城的文庙内,民政厅在水井街,军、警、法、检、教育等机构迁入近郊的吉山村。国立福建音专设在吉山一座民宅中。
卢前是福建音专的老师,这位被誉为江南才子的词人因为战乱流落穷乡僻壤。这夜,他漫步来到村外溪流边,点燃烟卷,举头望月,顿生诗意,随即吟哦——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没个安排处。”

吟罢已是泪眼婆娑。
想我华夏国土遭受外辱,生灵涂炭。作为战时临时省府的山城不幸成为日寇飞机轰炸的“靶心”,无辜村民冤死。卢前擦干了泪水,握紧了拳头,山城啊,不能屈服,有志青年要用生命谱写抗日之歌!
卢前回到土屋,挥笔疾书,将这首《永安之秋》记载。
这天,受聘到音专任教的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尼哥罗夫找到卢前说:“卢,要让这首歌成为声讨法西斯的檄文!”尼哥罗夫欣然为歌词谱曲。
中外两位进步人士共同完成了后来改为《永安之夜》的创作。
又是秋夜,燕江两岸,吉溪上下,《永安之夜》歌声琴声柔中带刚。卢前轻轻哼着:“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
家乡多美啊!容得日寇侵犯吗?他热血沸腾……(597字)





邱天,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闪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出版短篇小说集《履痕,在岁月中萌芽》(大众文艺出版社)、小小说集《梦的阶梯》(团结出版社)两本专著。小小说作品、闪小说作品在《百花园》《福建文学》等十几家刊物发表,并多次国内大赛中获奖。

抗日歌曲:
永安之夜

永安市曾经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38年4月,日寇从金门发兵,由海路攻陷厦门,随即沿陆路逼近省会福州。5月,当时的民国福建省政府,经国民党行政院批准内迁到永安,省党部迁往连城;1941年4月21日,福州城破沦陷。
福建省会从福州内迁到永安后。日军为摧毁东南沿线我军民的抗战意志,从台湾新竹机场和东南沿海的航空母舰上,轮番出动海、陆远程轰炸机,对永安城区、吉山、南平、沙县等地,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
在那战火岁月中,当年在永安的“国立音专”学校的校长---卢前(字骥野,人们称他为“东南才子”),写下了 “永安之夜”歌词,歌谱由当时在“国立音专”任教的保加利亚教师尼哥罗夫配。
1942年,福建国立音专。深秋时节,南京才子卢前上任当校长来了。
学校身处小小的山城永安,因为抗战的缘故,此时已经权充省会。学校颇有几个外国名教授,保加利亚小提琴家Nicoloff (尼哥罗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二战时去日本巡演,因时局变动无法回到欧洲,才辗转经上海来到永安的。
Nicoloff到了永安,曾经谱过一支曲子,叫做《永安之夜》(也有说叫《永安秋夜》的)。卢前听了一时感触,一时兴起,就给曲子填了歌词:
永安之夜
燕溪水
缓缓流
永安城外十分秋
月如钩
钩起心头多少愁
潮生又潮落
下渡照孤舟
吹南管
长夜何漫漫
有人正倚栏
明月好
明月好
好月供谁看
一笑回头问吉山
山中流水几时还
萧萧落叶袖生寒
山不语
水向东流去
写出愁人句
愁人句
今宵没个安排处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没个安排处。”1942年秋,永安文化界广泛流行卢冀野所作“永安秋夜”词,黄曾樾先生诵读后,赞绝不已,后由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国立福建音专教授尼哥罗夫谱曲,风行全省。当时知识青年普遍会唱,燕江两岸,吉溪上下,“永安秋夜”歌声琴声处处可闻。
这首最初叫《永安之秋》的歌曲(后改为《永安之夜》),词作者卢冀野(卢前),曲作者尼哥罗夫。关于词曲作者当时在永安的相关资讯很少。曲作者尼哥罗夫只知道是德国著名小提琴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从欧洲流亡到上海,应当时省立福建音专(抗战时在永安)校长蔡继琨之聘,到福建任教。词作者卢冀野亦是当时福建音专的一位老师。而关于卢冀野本人的资讯则很多,这位被誉为江南才子的词人,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影响的文坛通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之多,兼教之多,在学界罕见。于右任将卢冀野与关汉卿、马志远、王实甫等大师相提并论,叹为观止。可惜建国后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终年仅46岁,应了一句西谚:上帝喜欢的人都短命。我在网络上找到了卢冀野作词的另一首歌曲--《本事(1934)》,表现得很是欢快活泼而有趣,歌词是这样的: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儿知多少。
还有一件往事,值得拿来一说。2003年夏天,一位抗战时期在永安工作生活过的名人之后莅永怀古。这位在福州工作的老者回去之后,写信给当时的市委书记,感慨永安人已忘记了他们小时候与父母常唱的一首叫《永安之夜》的歌曲。时任市委书记刘道崎对这封信很重视,作了专门的批示,指示要重视永安抗战文化的发掘。其实,现今永安知道并喜欢这支歌的人也不少。
但教莫绝广陵散。《永安之夜》记录并反映了抗战时期永安人民苦闷而不颓废的生活,有着很深的时代印记。目前,永安已修葺了复兴堡国民党台湾省党部旧址,也理应活化歌曲《永安之夜》。好比是永安的《鼓浪屿之波》。真希望永安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能激活这支歌,也希望教育部门能将这支歌纳入永安乡土教育内容,一旦孩子们喜欢上这首歌曲,或者会唱这支歌了,他们自然也就熟识了这段历史。



本条【知识小百科】屿上日光编辑,参考以下资料::
抗日时期传唱的《永安之夜》歌曲_翔空_新浪博客
不应沉默的歌曲——《永安之夜》_城市频道_新浪福建_...
永安之夜 - saibu2 - 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
特别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