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张胜友的几面之交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二十
原创 陈昌华
得知张胜友病逝,驾鹤西去,深感意外和痛惜,不禁想起和他打交道的几面之交。
南下深圳之前的1993年,我在13朝古都的洛阳市文联工作。张胜友那时已是全国著名的作家,因一批脍炙人口的电视政论片解说词和报告文学而蜚声文坛,风靡全国,说起我和他的交往,当与下海和文学有着双重的不解之缘。
我是1993年9月下海到地处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在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俗称深圳老八股之一的中国宝安集团(前身为深宝安,股票代码000009),受聘为主持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那正是小平南巡后的第二年,全国改革开放又掀起一轮声势更加浩大的春潮。我下海的宝安集团,正处于超速发展的扩张鼎盛期。

上任伊始,我就根据老总要求,在人民日报等全国11家大报推出了11个整版的“诚聘全国精英大行动”的招聘广告。全国各地应聘者的信件资料如雪片一样飞来。张胜友当时供职的光明日报也是我们选中的11份大报之一。并且在此之前,我的前任宣传部负责人,已开始与光明日报广告部联系,要在光明日报推出宣传宝安集团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时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的张胜友已牵头带领梁刚建、张爱萍两名记者,到企业做了深入采访,并写出了初稿。我就是在这时为这部初稿,开始与张胜友打交道。
行内人都明白,这类长篇报告文学其实就是软广告,在当时的新闻媒体非常火爆。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则是企业对最后的稿件要把关。描写宝安集团的这部作品同样如此。尽管是权威的光明日报,尽管是张胜友这个大名鼎鼎的作家牵头,但宝安集团的老总们从企业自身出发,对作品提出了不少俢改意见。从专业角度讲,这部作品已达到了很高水准。从企业角度讲,在史料、数据、口径等方面,也存在不无商榷修改之处。据我的前任同事介绍,在作品怎么修改的问题上,双方有一些认识上的分歧,而我恰在这个节点,接受了这份差事。

当张胜友得知我这个新上任的宣传部副部长原来是洛阳市文联副主席,非常高兴,就认定我是修改这部作品当仁不让的合适人选。他告诉我,不管老总们审稿提出什么修改意见,你就按他们的要求进行修改,一直改到他们满意为止,你再把修改稿发给报社,由报社最后定稿。
不能不佩服张胜友的这一招。毕竟我也是爬格子的,算得上半个专业出身,文学创作并不外行。我来改稿,可谓近水楼台。一来老总们有什么意见要求,可以耳提面命;二来光明日报的记者也不用鞍马劳顿,跑到深圳耗时费力,的确一举两得。
正如张胜友预计的那样,作品几经修改,我又按照老总要求,根据企业的最新发展,充实了“宝安集团”“宝延风波”两章,把修改稿发给了报社。张胜友看后也十分满意,最后统稿后顺利通过。

见报时,用什么题目,也颇费了一些思量。几经推敲,我提出主标题为“东方的辉煌”,张胜友认为把“的”去掉更好。最终,这部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就以“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为题,在1993年12月1日至20日的光明日报,每天用一个整版,连载了20天,一时间轰动全国,深宝安一下子走出了深圳,走向了全国,成为在当时中央著名大报推出时间最长(连续20天),影响最大(连续20版)的开山之作。尽管我写的不多,张胜友也把我列入了第四作者,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之后,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由由光明日报出版社结集出版。
从此,我和张胜友从这部作品开始打交道,继续交往。他再来深圳出差,会在公务之余,约我见个面,聊聊天。我到北京出差,也曾去拜访过他,听他指教新闻和文学,每次都获益匪浅。

交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到作家出版社当总编不久,他来深圳出差。吃饭席间,聊起刚刚结束的全国图书出版订货会,他告诉我们,在这次订货会上,他所在的作家出版社的订货码洋,创下建社以来的历史新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纷纷向他敬酒祝贺,并向他讨教诀窍何在?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当了那么多年记者,采访过那么多企业,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言外之意,他是把许多企业的成功经营之道,移花接木到了作家出版社。难怪新官上任,头把火就烧得如此之旺。我们并不满足,继续请教他,还有什么绝招?酒酣耳热之际,他透露了上任后的两件事,顿时令人拍案叫绝,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一件事是评职称。他刚当总编后,赶上评职称。在新闻出版单位,名人扎堆,大家云集,为评职称争得头破血流,不可开交是家常便饭。按张胜友的作品和影响力,再加上他总编的职务,评一个正高绝对是众望所归,不在话下,肯定毫无争议。但他觉得正高职称,名额有限,自己新来乍到,就占一个指标,心里过意不去,就把这个指标,让给了成就没他大,却资历比他老的老同志。此举在社里出乎许多人意料,引发好评如潮。有人评价他,不仅作品好,人品也好,领导当得更好,实属难得。

第二件事是分房子。这在那个僧多粥少的年代,是最令人头疼的老大难工作。论职务,他是总编,还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分到一套心仪之房呢!但看到社里有那么多眼巴巴的老同志,他思来想去,放弃了分房。消息传出,举社皆惊,人们见多了领导先分房,分好房,但他身为领导,竟然放弃了分房,又在社里传为佳话,那次分房,出奇地顺利。
聊天至此,我茅塞顿开,立马对这位年长我三岁的老兄,论学历(他是1977级的复旦,我是1978级的师范)、论成就、论职务都比我高得太多的大领导、大作家肃然起敬。难怪他能从光明日报一个记者做起,一路干得风声水起,难怪他能在群贤毕集的作家出版社如鱼得水,令人称羡。论作品,他是一个大家;论当官,他是一把好手;论人品,,他是一个好人。用民间的话说,这种人咋可能干啥啥不成呢!

再以后,他当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更忙了。我也忙于在企业打工,很少再与他联系了。
去年底,网上突然传出他因病去世的消息,我的心“咯噔”一下,一个大作家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振聋发聩的新作了;一个好师长走了,我们再听不到他解疑答惑了;一个老好人走了,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念想。
这就是我和张胜友因文字而结缘的几面之交,倘有来世,我愿和他再多些交往,多些交流。
2019年2月19日
(图片选自网络)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诗歌、歌词多次获各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陈昌华图书邮购信息(需要者请先加微信号baoanchanghua后转款并附详细通讯地址后进行快递。折后价含快递费。
《企业常青藤》(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定价/48.5元
印象与烙印(诗集两卷)/南京出版社/定价/90元/6折/54元
旗帜咏叹调(诗集)/团结出版社/定价/52元/6折/31元
深圳编年诗(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定价/38元/6折/22元
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定价/45元/6折/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