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三月,参观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红薯产业园,颇惊讶。种一亩地红薯,能收多少斤?忘了细问,就记得一斤能卖八块钱。也许是一公斤卖八块钱。我很少上菜市场,也不大爱吃红薯,所以这上面不敏感,记不住准确价钱。总之在甘谷驿,种一亩地红薯能收入八千元!我印象里如今乡下土地荒芜甚多,原因是苦巴巴翻刨一年,一亩地除去成本,纯收入不到四百元。所以青壮年都不种地了,进城打工了。
种一亩地红薯收入八千元,这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我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新农村亲眼所见的一个细节,一个奇迹——对比四十年代的延安,耕种原始、产值可怜、粮贵如金,只好拓荒增地自力更生,便明白如今真是天翻地覆了。
红薯、洋芋及玉米,属于粗粮吧?不大挑剔土地,营养当然不及小麦大米,只因产量高,所以遍种北国,在既往的岁月里,活命了亿万中国人。
我说不爱吃红薯,前提是不大饿时。回忆起几十年前放学的路上,肚子咕咕叫,就觉得家里的灶房实在遥远,两腿泥软怎么也走不到。忽见生产队的红薯地,四瞧无人,便溜进去管它长大没长大,刨个出来,袖子一揩泥巴,塞进嘴里大嚼起来。至于上学途中,路过红薯地也难免手犯贱,也偶尔挖个备作干粮。进了教室,小刀切个断面,削圆,刻个“忠”字,涂上红墨水,拓字课本扉页上,也算是紧跟时代不掉队了。
然而红薯粉条呀,油炸红薯丸呀,每被大人装进竹篮悬挂楼梁的红薯干呀,那却是极好极好的美味,百吃不厌的。只是这宝贝多淀粉,富含纤维素,吃多了化学反应,氨气憋出连环响,革命意志坚如钢。
甘谷驿主人精心准备了一桌红薯宴,让人大饱口福,同时大过色瘾。压根没想到红薯竟有如此多样、无限可能的炮制法,烹、煮、焖、煎,搓、揪、拧、拔。形状上条块胖瘦,片坨厚薄。看颜色更是落霞收尽夜月起,杏花谢幕桃花开。至于味道之繁华错落,舌头没法借人,实不可言辞呈现,有机会了你自个去品鉴好了。
吃着红薯宴,喝着蜜甜微酸的米酒,一句信天游酒歌响起:
一口口米酒一句句话,
长江黄河起浪花……
这就是陕北人的调调,往昔的生活再苦焦,但是心胸始终阔大, 天生了家国情怀。路遥生前一个好友告诉我一件轶事,说路遥每回乡里,左邻右舍必来拉话闲聊。某次夜深了,大家都走了,剩余一个手端老碗,碗里的洋芋疙瘩早吃完,碗已冰凉。路遥问他何不回家睡觉?“你还没讲苏联的局势,”那汉子大拇趾顶破鞋尖,摇晃着说,“回家里没法给婆姨交代!”
如今,望着满桌的红薯美味深加工,遗憾肚囊容积所限,碗碟皆有剩余,暴殄天物呢。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请来当年邻居同餐小米饭,吃罢拿开水涮碗喝下去。而我等那时候也是如此珍惜饭食,不同的是我们嫌涮碗麻烦,想不起也顾不上风度与体面,伸出舌头如狗般一舔完事。
我问地主:知道毛主席说过“红薯很好吃,我很爱吃”的话吗?可以集毛体字制作巨幅广告。大家都笑了,说从没听过,以为我杜撰幽默呢。我说这个不能随便开玩笑,不信的话你们百度核查。有人当即手机搜问,果然说过!却不是说陕北红薯。我说这个无妨,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只要是接地气爱人民的话,都可能说过。
看了宝塔区大数据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感慨科学技术的神奇与效能。而乡村的苹果园,村舍的一孔孔一排排漂亮的窑洞,垃圾分类道路清洁,岸柳丝丝亲颊拂面,白云蓝天下绽放着一簇簇山花,飞红摇白于沟脑硷畔,让人心生喜悦。其实身体的感觉依然轻寒薄凉,而秦岭之南早就菜花国里金黄无涯了!
不过我觉得看柳赏花的最好去处,还是陕北,因为陕北高原底衬着厚朴的黄土,花朵柳枝便分外刺激视觉了。这一方黄土地球上绝无仅有,让一条大河变成黄河,基因一个民族成为黄皮肤。于是耗尽地力,活命艰难,悲凉千载……现在好了,太好了!
尤为惊喜的是,见到几位“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年轻娃娃,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要知道当年解放战争后期,要派大量有文化的干部南下接管政权,能识几百字的都叫知识分子,被稀罕成宝贝,皆委以重任呢。而村部所在地,办公与村民活动,广场上的诸多休闲设施,显然超过建国时的县政府了。家家吃的住的,旧社会的大地主见了,怕是羞得抬不起头呢。
2021年4月2日 • 采南台

3月24日参观甘谷驿红薯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