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汗血佳人,真名:陈志辉,女,1953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电大毕业。曾是知青,回城后在商场工作数十年。因病截瘫十一年。是阳光志愿者联盟编外志愿者、芳草义工特邀义工,酷爱文学,也在其它期刊发表过诗作。

春熙路的故事(二)
冬夜惊魂
作者|汗血佳人(四川)
杨科长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受命管理医院的总务,职工食堂和病人营养灶,是他最头疼的事。小时候,他在饭馆当过学徒,知道什么季节做什么菜,各种菜肴怎么搭配。但管理医院的食堂,是第一次。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粮食和油、肉定量购买。医生护士工作忙,基本都是吃食堂,不在家里开火;病人是专门的营养师,按照病人身体情况配菜,称为营养灶。医院的任何人员,不得到营养灶买菜饭,因此食堂必须保证供应。为保证医护人员及职工、病人的伙食和营养,他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他曾代表医院到各郊县收取病人的欠费,按政策减免困难病人的欠费,认识了附近一些农村的基层干部。只要想起谁,他经常昼夜联系他们,如果通知有新鲜蔬菜、红薯、土豆收获,单位的搬运工忙,他就自己赶紧去,拉蔬菜拉红薯拉米…。困难时期,他水肿了。眼见正常的医护人员,因缺乏营养,也发生了水肿;看到平时喜欢体育活动、下班后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生龙活虎的同事,都无精打采的,他的心比谁都着急,怎样给职工加强营养呢?
听说,用小便能培养小球藻,对人有营养。医院空地窄小,只有暂时在不再热闹的篮球场,挖了两个相当于二层楼高的大池子,用来培养小球藻,为大家补充营养。

后来,他想尽办法,医院从乡下买了猪仔,在单位喂起了猪,年底就可以杀了,可改善职工伙食,过欢乐的新年。食堂养猪,看到猪一天天长大,既有乐趣,还可以用猪粪和生产队换一些蔬菜,能改善职工生活。无论谁,看到猪都笑嘻嘻的,单位养猪也成了习惯。
过了几年,文革开始了。更多食物都开始用票证购买,粮食也不再只是米、要搭配面粉和玉米,有时有红薯,也要票证,物资更紧张匮乏。 某年冬至开始,看到猪也长大了,可以做腊肉香肠了,请来了杀猪匠,把肥猪杀了,心肝肺猪肚等内脏先给职工打了牙祭、排骨炖萝卜汤。剩余的猪肉,仔细分割,灌香肠、做腊肉,白天挂在厨房外吹干,晚上收在食堂储藏室里。每天,职工走过食堂,看到一串串香肠,一块块腊肉,大家心里都很高兴,盼望着新年早点到来。

一天早上,清洁工照例最先到医院,开始打扫卫生。当扫到医院后面,看见解剖室大门敞开,喵了一眼,不禁大吃一惊:两具解剖用的尸体,都乱躺在地上,福尔马林水洒落一地。清洁工魂飞魄散,退回到医院后门口去了。后来的职工听说,也不敢进去,只站在门口议论,等杨科长来。
杨科长家住郊外,虽然坐公交,单位报销。但他从不乘坐公交,都是早早起床,走路到医院,先帮清洁工扫地,最后才到食堂吃早餐:一碗稀饭,一碟泡菜,他津津有味地很快吃完,就开始工作。这天他直到7点半才慢慢走来,清洁工迎上去说:“杨科长,你今天咋才来哦?”“昨天扫地出了汗,受了凉,我的腰又痛起来了,今天扫不成地。”清洁工说:“我都要吓死了!”“啥子事把你吓到了。”清洁工说:“解剖室的尸体爬起来了,好像是诈尸。”“诈尸?不可能哦!我们去看看。”都不怎么愿去,杨科长问:“哪个医生跟我去?”没有人积极响应。杨科长又说:“别人害怕,医生不该害怕嘛。那个尸体,你们解剖过的,怕什么?”这一说,一群人跟着杨科长,往解剖室去了。
到了解剖室,果然看见两具尸体,不在平时的福尔马林水缸里泡着,都横躺在地上。大家正要进去,一个医生眼尖,说:“杨科长,看,有脚印!”大家仔细一看,地上真有一串凌乱的脚印,直到解剖室门口。
怪了!杨科长说:“大家不忙进去,要保持现场。这件事,要请派出所的警察来看。我的腰痛,哪个赶快去请一下警察来破案。”听说请警察,大家都兴奋起来,很快有人去医院附近,请警察来了。警察一来,立即看出端倪:“不是诈尸,是有人把尸体捞出来的!”这下更奇怪了,捞尸体干啥?那段时间,经常有汽车载着尸体游街,难不成要把尸体捞去游街?但这两具尸体,已经有很多年了,到底捞出来干啥呢?
警察小心进去勘察,一会儿走出来,对大家说:“脚印一大一小,是两个人的,可能是小偷。”大家松一口气,问:“为什么小偷要捞尸体?”

警察没回答,在解剖室外面、附近仔细观察,他们也去了旁边的食堂、储藏室,看了储藏室旁边的厕所、太平间等地方。这时,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在从储藏室里拿出香肠腊肉,一一挂在食堂外的屋檐下。冬天的太阳刚升起,穿过层层的乌云,照在大地、照在脸上,温暖、舒服,也暖洋洋地照在腊肉香肠上,油亮亮的,引人注目。警察停住脚步,看着屋檐下挂着的香肠腊肉,一拍大腿,对杨科长和大家说:“明白了!”
大家都凑到一起,听警察分析案情。警察说:“你们医院食堂的这一排房屋,是老旧房子将就的,布局不合理。食堂和储藏室、厕所、解剖室、太平间都挨在一起,或许有小偷白天踩点、或许是到厕所解便的路人,看到你们食堂门口挂了那么多香肠腊肉,临时起意,晚上就来偷肉了。来时,没有电灯,走错了房间,解剖室没有上锁,轻易就进去了。以为解剖室是储藏室,以为尸体是你们腌的猪肉。等到把尸体捞出来,摸到是人的尸体,才知道不是猪肉,弄错了。吓得心惊肉跳,慌慌张张,丢下尸体就跑,哪还顾得把尸体放好、放回去?你们看脚印,那么乱,他们才是真的,吓得肝胆俱裂了!”
大家一听,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频频点头。清洁工说“笑人得很,我还以为是诈尸了!偷腊肉偷到了尸体!半夜三更的,肯定吓得不轻。”等警察走后,他和医生一起,把尸体重新抬起,放回到福尔马林缸里,把缸外的水迹扫干净,重新掩上了解剖室的门。
后来医院吸取教训,想法把解剖室和太平间,都迁到了很隐蔽的地方。
这是文革中,春熙路上一段小小的插曲,想起就可笑。
( 2021年4月12日完毕)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