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4月21日上午10时许,位于唐僧玄奘译经的大雁塔北面一公里处的陕西省委一号楼大厅前,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由陕西省委办公厅组织主办、嘉汇汉唐书城承办的“学党史读经典守初心担使命——2021年“世界读书日书展暨“故事.讲述百年”文学陕军专题分享会”及“书山有路,聚爱汉唐”4.23世界读书日图书展销活动隆重举行,从此拉开世界读书日全省全民阅读的序幕。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建群,陕西省作协顾问、著名作家莫伸,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著名诗人闫安应邀到陕西省委大院签名售书。活动现场,除了堆满五六个桌子的图书外,两个流动图书车也满载图书。
三个作家桌前排起长队,可见高建群、莫伸和阎安签售图书十分受粉丝欢迎,现场每个粉丝都会带两套左右的图书请作者签名。高建群给其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统万城》《菩提树》和散文集《唱给农耕文明的挽歌》签名钦印,并应读者要求与读者合影留念。笔者购买了所缺的《统万城》和《唱给农耕文明的挽歌》边请建群先生签名,边问候他的身体,他说还行,他本来忙于创作,但听说是世界读书日的活动就欣然前来了。我说,高老师想读者之所想,为读书人服务的精神令人钦佩赞赏!我劝他抽根烟缓解一下疲劳,高建群点燃一根香烟。看着袅袅升起的烟雾,仿佛回到28年前,记得是1993年中秋,我到延安开会后的第二天便直奔延安日报社一幢简易楼房四层中间的一室半居室拜访高建群。尽管我声明不抽烟,但他抽一根就必给我面前放一根。我被他的诚意所动,也许是谈话的氛围所致,我自觉不自觉地和他一起吞云吐雾了。聊天自然是从刚出版的《最后一个匈奴》(下简称《匈奴》)的创作谈起的。巧合的是,他完成《匈奴》的日子竟是1992年6月13日,我约他写的创作谈之一“《匈奴》署名阐述”一文所署时间也为1993年6月13日。
整整一个下午,从《匈奴》创作源起到构思,从结构的安排到语感的寻找,他娓娓道来,在我心中引起阵阵共鸣。这次所谈的内容,建群后来都在“创作谈”中涉及了,在此,我就不赘述了。但他在创作谈中涉及甚少或粗描淡写的有关《匈奴》深刻的创作思想和艰苦的创作过程,却令我久久难忘,至今记忆犹新。陕北在中国版图上,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应该是地域史,但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介入,它又具有民族史的地位,因此从一定意义或一个历史时期讲,陕北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所以《匈奴》的主旨,即试图展示革命在这块地域发生、发展的20世纪里程,其中包括1935年10月10日以后的一段时间。历史何以将民族再造、再生的任务放在这块轩辕本土上的缘由所在,进而揭示中华民族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和存在之谜。建群认为,本世纪初共产主义进入中国后必然要引起革命,而在具有革命传统的陕北,民国十八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这次大旱比产生李自成起义的那一次大旱更厉害,致使陕北60%的人饿死,因此革命必然要在这块土地上爆发。中国共产党则给这场革命以纲领,即使没有共产主义运动,也会爆发李自成式的农民革命。因此,历史把民族再造任务放到这块土地上并不像或不完全像斯诺所说的“委实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必然性。纵观历史,人类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寻找合理的生存方式,也许成功,也许只是理想、空想而已。但正像加缪所言:人类不断地把石头向山上推。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苦难,人类仍不懈的追求,在追求中找到幸福。作为作家就是要表现人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精神的大隽大美。
作家的工作是崇高的,但也是异常艰辛的。《匈奴》就是在我们谈话的临着大街的房子里写作的。思路常被车马声打断,好半天才能接续上,特别是创作势头正猛的时候受干扰,致使思路受挫,创作吃力起来,主要靠人力推动。不然,《匈奴》也许会更大气些。在创作《匈奴》的日子里,建群排除干扰,什么也不干,早上不刷牙、不洗脸,一起床就趴到桌子上写,直到11点多肚子闹革命,才刷牙、洗脸、提水、吃饭。每天抽三包烟,一年共抽了一百多条烟。自然脱落了三颗牙,体重减了十几斤。在创作期间,分不清真实世界和虚构世界。写完后,仍习惯性地四处摸笔,找不见笔才意识到写完了。到外面,看树木像人,有灵性。这种幻觉过了好长时间才消失。到延安医院看正在住院的路遥,路遥劝他全面检查。路遥的死对他刺激很大,因而推迟下部作品的写作,再放松一段时间。过了一段时间,创作带来的失重心理才逐渐消失,爬上四层楼方不觉得太吃力。吃力登上一个高度后稳稳当当站住,可以向前走了的感觉也姗姗来临。问及是什么力量驱动他如此艰辛的劳作并支撑他完成《匈奴》这一巨著时,他说:“我每写一部作品都认为是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想通过作品把对人类的思考尽快写出来,否则感到遗憾,或视为对人类不负责任。”谈到责任感,建群认为陕西作家普遍责任感强,不同于外地作家,不是玩文学,而是为了文学玩命,他们像鲁迅一样极富历史责任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热烈关切,同时也是对小说艺术的不懈追求,使中国小说尽早达到世界水平。为此,不惜牺牲青春年华甚至人生幸福乃至宝贵的生命,用血汗浇铸作品。这也许是作家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特有的践行体现吧。中午时分,文友孙念正和朋友闻讯从20公里处赶来,除请高建群为《匈奴》签名钦印外,还取走我为他代购的陈彦签名本《喜剧》,并与莫伸先生、阎安先生和我合影留念。此时,高建群先生还签名正酣,不能抽身合影,略觉遗憾。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打油一首以示纪念,略表遗憾:读书佳节将降临,省委机关书香馨。遗憾文友合影处,环顾四周少一人。直到12点半,人们多已吃完午饭散步,高建群才签完所带的书,离开省委大院。看着他已略现佝偻的背影,不禁感叹,真是文学苦旅者啊!
(2021-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