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点带面论人品
【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这一章的意思很值得玩味,历来的阐释也颇有分歧。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孔子与弟子子张在一起评论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楚国的名相令尹子文,一个是齐国的大夫陈文子。
令尹子文姓斗, 名豰于菟,字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根据《左传》记载,此人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他几次被罢免又被几次任命,对楚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他的道德、学问很高,在当时的国际间享有很高的声望。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功名权位面前表现得相当“淡定”,能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坦然面对个人的荣辱进退。“三仕为令尹,无喜色”就是说他几次受重用上台做令尹时,都没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喜形于色,同样,几次被罢免下台时,也没有失落、恼火的表现,相反,还详详细细地把自己手上的各项工作向新任的令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非常认真地办理“交接手续”,即:“三已(yi)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心态和这样的作风确实是难得的修养,是很了不起的!因此,子张就问孔子:令尹子文能做到这样,这个人的修养“怎么样呢?”孔子的回答是:
“忠矣。”即:做人做事忠诚无私、尽职尽责。能做到这一点,对国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而言,就是“忠臣”;对朋友、对自己服务的对象等就是“忠心”,所以,孔子凭这一点对令尹子文给出了一个“忠”的评价。紧接着的问题就很有嚼头了:
“仁矣乎?” 即:这个人的修养“达到仁的境界了吗?”孔子的回答是:
“未知。焉得仁?”这是什么意思呢?历来的分歧就在这里,理解这一章真正含义的焦点也在这里!
对此,大约有两种不同的阐释。一种是:“未知”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即:孔子说他对子文的人品不了解,不能对子文的人品给出一个肯定的评价。但紧接着的一个反诘句“焉得仁?”即是“(他)怎么算得上是仁人呢?”却明确地表达了否定意思。所以,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语气说子文的人品修养达不到仁的境界。
另一种说法以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为代表,说“未知”的意思是,孔子说子文连“‘仁’是什么还不知道呢,怎么算得上‘仁’者?”说下文的陈文子也一样(见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瑾选集·论语别裁》第207页、210页)

对于前一种说法,愚以为虽有一定道理,但仍值得商榷:孔子既然说他对子文不了解,又焉能对其下一个“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评价?更何况孔子周游列国,知识渊博,对子文这么一位在当时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的品行和作为不可能不了解。从子文的政绩作为和表现来看,孔子即使“不轻易以‘仁’许人”,也绝不可能轻易否定人,尤其是对于像子文这样有杰出作为的政治家。因此,这种说法不足以准确表达孔子的真实意思。
至于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愚以为实在是牵强到了荒谬的程度——不仅歪曲了孔子的意思,而且诋毁了孔子的形象!我们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所谓“仁”的概念并不是孔子发明创造并要强加于人的,而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普遍的道德观念,而且早就已经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了。孔子只是对“仁”的含义进行了总结、提炼和升华,并努力使其上升为统治意志。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孔子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个生活于现实当中,身怀远大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而是一个目空一切,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的“神”!而且,试想:当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是一个“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印象时,那么这个人的修养在他人的心目中会恶劣到何种地步?象子文这样忠诚、象陈文子这样清高的人的道德修养在孔子眼中竟能恶劣到如此程度?所以说,这种解释是对孔子形象的污蔑,甚是荒谬。
那么,这两句话到底如何解释才更符合或者接近孔子的真正意思呢?愚以为,这两句话其实是就事论事,并没有给子文的道德修养做出任何评价。“不知”可引申为“不能肯定”或“不能确定”的意思;“焉得仁?”是用反诘的句式补充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应翻译成“怎么能凭这一点就说他是仁人呢?”或者:“怎么能就此说他是仁人呢?”意思是说不能仅因为子文做到了“忠”这一点,就说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因为“忠”只是仁德修养中的一个方面。在这里,孔子是在教导子张,评价一个人要全面,要综合各方面的修养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以点带面,一好百好,更不能用“一俊遮百丑”来轻率地给人做评价。这体现了孔子对人对事不过誉、不过毁的中庸思想和从个别到一般的启发式教学艺术。
照此理解,我们对本章的下半部分就可以这样翻译: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又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人吗?”孔子说:“不能肯定。凭这一点怎么就能看得出仁不仁呢?”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