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复汉先生
作者|王新民(陕西)
刘复汉先生是我走向社会第一任顶头上司。那是1983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和西北大学地理系同年毕业的贺治博兄冒着炎炎酷暑,乘坐西安10路公交车来到北大街十字东北角的陕西省出版局政治处(相当于人事处)报到后被二次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影编辑室做编辑工作,主持工作的编辑室副主任就是刘复汉先生。刘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正如其姓其名,刘先生作为刘氏后代大有大汉遗风,他是陕南商洛柞水县人,却长得像北方的不无洋气的魁梧大汉,走起路来脚下带风,颇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场,这也许与他长期在从事摄影工作有关,人们对摄影工作者的印象就是背着相机走遍千山万水,哪里有风景就奔向哪里。记得1984年春天,我随着刘先生飞往延安采风摄影,坐的是苏联老式小飞机,那天气候也不好,飞机好像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颠簸得异常厉害,全飞机的乘客绝大多数都吐的一塌糊塌,我和刘先生虽然没有吐,但也感到五脏六腑被天翻地覆了一番。我想到延安后肯定得休息缓歇一下才能工作,谁知,刘先生到宾馆洗了一把脸,就拿起相机要出门,尚未缓过气的我只好跟着他一口作气上到宝塔山,那时我是新媳妇上轿第一次到革命圣地延安,那是怀着崇敬甚或朝圣的心情去的,加之年轻,可以说登上宝塔山不在话下,但是令人惊奇叹服的是年近半百的刘先生比我走的更快,可以说健步如飞,如履平地,一登上宝塔山,他就开始选择不同角度拍摄起宝塔山和宝塔,为了选取最佳角度拍摄最佳效果,他一会儿半蹲,一会儿后仰,一会儿俯卧,一会儿仰躺,看得我眼花缭乱,深感一幅优秀摄影作品来之不易,对包括他在内的摄影家佩服不已。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他创作的《竹》《欣欣向荣》《鼓楼晚霞》《王昭君》《瀑布舒洒碧玉》《红灯照》以挂历、年画、明信片、画册等多种方式出版,几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1996年,刘先生因其杰出的摄影成就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一生对摄影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家。”
刘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的编辑。刘先生不仅动若脱兔,而且静若处子。我曾有幸与刘先生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他编辑审稿时非常专注,可谓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坐半天不动,有时要用放大镜仔细审阅照片,若发现照片发虚,就会毫不留情撤下,然后打电话四处找替补的照片,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他就相机一背亲自去拍照。那时不是现在的数码相机,是用胶卷拍照的,拍照完后得冲洗才成。刘先生拍照后有时很急用,来不及拿到外边照相馆冲洗,就在单位的简易暗房里亲自冲洗照片,那是凭经验拼技术的活儿,在黑咕隆冬的暗房里凭感觉摸索着操作一番冲洗工具,然后放在显像池里渐渐显示出图片来。这时,刘先生就像看到出生的婴儿一样嘿嘿笑出声来。刘先生拍摄编辑出版了《中国黄土》《南泥湾》《陕西风貌》《秦俑陶俑铜车马》《西安》《三秦风采》《沙海绿洲》《雷北在前进》《吴印咸摄影集》,同时编辑出版了《摄影入门》《新闻摄影》《人像摄影》《摄影用光》等一批摄影理论技巧图书,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影响很大。
刘先生也是一位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导师。记得有一年,刘先生拍照时不慎骨折,一般人轻伤不下火线,刘先生重伤也不离开工作岗位,我记得背他到医院看过病,也背他到四楼办公室去办公。后来他英年早逝的事实证明他的身体并不太好,但从未见他流露出病痛,他总是精神焕发,风风火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连我这小伙子也常常赶不上背着十几斤甚或几十斤的照相机、支架等摄影器材的他的步伐。我是学中文的,在编辑部主要从事或负责文字编辑,但遇到文图并茂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也得懂得图片的质量好赖,这就得学习请教。每每遇到摄影问题,我就咨询请教同一办公室的刘先生,而刘先生再忙也停下来解答我的问题,或指点我如何分析图片的虚实、角度、色彩等等;或到外地拍摄时一边拍摄一边讲解如何选角度、调焦距、用光线,使我对摄影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我用心不够乏于练习,至今摄影技术水平有限,有负刘先生的栽培。刘先生具有刘备的仁慈之心,他不仅指导帮助我的工作,而且关心我的生活。记得有一次到位于出版大院东北侧的他家里,他和夫人看到我的衣服缝线开了,就嘱咐阿姨帮我一针一线地缝上。我家在大荔农村,在西安人生地不熟,他十分关心我的个人问题,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可惜那时年轻气盛而不无浮躁自卑的我未能珍惜,至今想来不无遗憾,也辜负了他的一片心意。刘先生也是一位摄影甚或社会活动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刘先生离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调到陕西画报社,虽然不在一个单位共事,但还在一个行业,也略知他的经历,他先在陕西画报社干了几年出版部主任兼摄影记者编辑,1993年,陕西摄影出版社成立,与陕西画报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刘先生就侧重摄影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同时因摄影成就,他被选为陕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积极开展全省摄影活动。退休后他退而不休,担任陕西省老年摄影协会会长,多次举办摄影培训班,培养摄影人才。据悉就是在摄影协会的一次培训活动时,忙前忙后极度疲劳的刘先生不幸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享年仅63岁。当时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进修,闻讯后未能为老领导送别深感遗憾。
刘先生去世后,子女精选其代表作编就题为《静观万象大方无隅》的摄影纪念集,“静观万象”指的是刘先生的职业特点,他的一生就是用自己的摄影镜头去观察表现宇宙万象、世情百态,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他一直保持着一个沉静悠远的心态,古人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水深流”,一个“静”字,恰恰体现出刘先生做人做事的一种高妙心境,静闲识真趣,也正因为有这个“静”字,他才能够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从而攀登上自己的艺术高峰(而这个字又刚好与其爱女刘静的名字相吻合);“大方无隅”语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本意是指真正的方正,恰恰是没有棱角的。其辩证的哲理指真正的方正之人,在待人接物之时,反而是圆融通透,令人感觉十分舒服的。这四个字能准确表现出刘先生待人接物虽洵洵儒雅颇具君子之气,但是一生却又谨遵真善美原则而有的风骨!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经有感于汉代名士严子陵节高志洁,怀着敬仰之心,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其中结尾几句用以形容具有汉风气度的刘复汉先生也非常适用,其词曰:
(2021-04-19)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