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现场

百年辛亥血犹红
——读王龙的长篇小说《血色辛亥》
蔡少尤
1911年,岁次辛亥,留日海归叶登高执行同盟会组织的决定回家乡山东诸城,发动和尚、卢大头、叶知秋、六岁红以及农民代表闫二辣等创办义校,贯彻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为推翻清皇朝的黑暗统治进行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殊死斗争。故事通过叶氏一家三兄妹不同的生命际遇反映这场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动荡、大瓦解、大分化和大裂变。革命义士叶登高散尽家财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直至对抗清廷,终至在革命的曙光到来之前被时任七品捕头的胞弟叶登科亲自行刑处决,英雄不朽,万古流芳;叶家小女叶知秋原本不谙世事,但在革命的风云际会中迅速成长,最后在革命党人胡汉民的直接领导下成为一名大义灭亲的巾帼英雄。
一场举世轰动的大革命,从一个家庭的侧面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淋漓血溅,由此牵动的妓女要从良、戏子要翻身、土匪争正义、农民求解放的自身革命、行业革命、社会革命,以无可阻挡的潮流势力撼动着腐朽昏聩的清皇朝。代表黑恶势力的陈世林终于日薄西山,退出了皇朝世界的搜刮舞台。其女陈冰如机关算尽却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只好忍让浮华归梦往,削发为尼入空门……
封建伦理土崩瓦解,三纲五常分崩离析,资产置换变幻无常,所有的恒定、固化与规矩都在革命、牺牲、民主、觉悟的大势所趋之下,进入历史的大转轨。人们不可以游离于这场革命漩涡之外,更不可以置身场外指手划脚,清朝初年读书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环境中起到过号令四海的作用,也成了贯注在《血色辛亥》(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龙)的精神主线,整部小说是体现同盟会领袖孙中山倡导的让革命走向基层的形象再现,也是还原底层人民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展示出来的壮烈图景,其意义的典型性不独丰富了小说部落对辛亥革命的艺术库存,而且启迪着目前建造文化大国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与更新,其用鲜血换来的革命功果在曲折的故事演绎下彰然烁烁,史迹犹新,这正是该书获得第二届“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的重要原因。
王龙与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
王龙与时任《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先生
作为一本极具深度的获奖小说,《血色辛亥》很值得研究和推介:
一是思想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在处理辛亥革命这场历史事件中的理性分析和智性驾驭。辛亥逾百年,世事多变迁,这场革命直接催生的共和新政把几千年的帝王体制送进了历史坟墓,代之而来的民主政制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用思想的准绳贯注全书的文路是辛亥题材的严竣考验,写得不好,伦为说教,即使把孙先生的主义纲领变换出很多的花样翻新,也无法复制出当年的气壮山河,烈士的鲜血已经凝固,革命的烽火已经熄灭,那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已经落幕,但其穿透时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时移世易而湮没,其思想的光华随着文明步伐的铿锵挺进不断散发出核点的闪烁,如启明星生,似月轮破霾。
《血色辛亥》紧紧抓住革命、献身,为成天下善,不惜死亡身的义无反顾进行层层递进的深化挖掘,令人不由得引发起热血沸腾的共鸣。在书中,主人公叶登高从一开始就已经是“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志士。在他看来,革命成功之后,“全国人民在孙先生的领导下,过上民主自由的新生活,人人都有地种,人人都有衣穿,人人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中国何愁不强?诸多屈辱何愁不灭?丧权辱国的条约何愁不被废除?”(引自《血色辛亥》,本文除注明外,所有引文均引自该书)。
王龙携夫人王雪芳走红地毯入场领奖
理想主义总是如此生生不息地鼓舞着上下五千年的志士仁人,他们为历史而诞生,为未来而存在,而正是无数的正义捐躯,才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高昂起人类担当的头颅一往无前地前进,直至全世界的文明大同。正因如此,叶登高才会坚定不移地以宣传革命为己任,以践行纲领为皈依,以杀身成仁为献祭。往事不如烟,那场菜市口的刑杀悲风并没有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而停止啜泣,英魂长不灭,夜夜绕诸城,它牵动思想的游丝,让思者深思。
二是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而份量厚重。故事属性总是支撑小说骨架的重要元素,失去故事的述性表达无从建造小说大厦的立架。然则,百年尘世事,几人能说清?王龙善于从细处下手,抽丝剥茧,让一个接一个故事连缀起生动跳跃的事件环节,有着不无扣人心弦的阅读趣味。
叶登高一箭双雕解救胞弟并规劝卢大头走上革命道路、变卖私家府绸铺创办学校、编导《血染辛亥年》并组织在闹市演出,直至被叶登科抓进牢房,其始终如一表现出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令人感念殊深。他把生死置于度外的斗争故事其实浓缩了很多志士的当年经历,作者并不是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稍微了解辛亥世态的读者都能感知到这个故事的磅礴气息,那是一代英雄的过往,总能鞭策后人奋发。
王龙与电视剧《长征》《解放》《辛亥革命》编剧王朝柱
王龙与自己的长篇小说宣传牌

作为对立面的叶登科无疑是五毒俱全的恶棍,他玩弄井改子、奸杀李丑儿、淫灭张苗儿、霸占桂珠、重扼兰花,几乎被他占有过的女人都枉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手上粘满了革命党人的鲜血,最后终于自绝于胞妹叶知秋的正义枪口。家国情仇,人命关天,辛亥革命的血色残酷凝结成人类进程的壮丽悲歌。革命的确不是请客吃饭,《血色辛亥》是对历史的回眸,其情冷峻,令人肃然。
三是技巧出新,编织密实,立足稳定,叙无虚发。《血色辛亥》有着鲜明的套路格式,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善于调动戏剧元素激活情节的推进,使人总有意料之外的惊讶,以至让人疑心作者从一开始就有着把作品做成电影效果的打算。比方说和尚还俗,非同小可,还要革命,转身更难,但当他明白了革命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之后,却毅然实现了从精神献身到生命献祭的跨越;知秋本属娇娇女,经过革命的血雨腥风洗礼,却再也无法沉默了,她巧设美人局、密谋除奸枭,最终把仇恨的子弹射进了革命的对立面、自己的亲哥哥叶登科;为情而卷进这场革命的县令千金陈冰如私谋计局搜刮财富,到头来情断云桥,富贵浮云两茫茫;还有陈世林、叶福清、井改子、刘会宇、黎嫂、高英才……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生命流程,但其归宿无一不与革命的大教场息息相关。
这是中国辛亥年的气数,王龙用峰回路转的笔墨为这个不寻常的年头进行了形象化的艺术还魂。还有一个特点是节奏明快、干脆,跳跃频密。王龙是深谙现代人的快节奏阅读心理的,他把庞杂厚重的信息砸将过来,却不动声色,让人恍如觉得时光倒流了,一下子活回了上一个百年。全书没有引号,音频快捷,韵律绵密,造就出了如斯的湍流行歌。这很明智,那是一个血液沸腾的年头,容不得慢条斯理。还有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特别女性,读之现形,气息尚在。辛亥革命的人文本质是生命尊严的重铸,当中的女性解放其实体现了整个禁锢世界的瓦解。该瓦解的必当瓦解,惟瓦解,才有新生,一如血色辛亥,最终换来的是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蔡少尤,又名蔡树,作家、书法家。曾任阳春委对台办干事、《江门文艺》副主编,著有《陈宜禧传》《王者之尊——评毛泽东和蒋介石》《绿野名人黎兴尤》《名士》《风物随想》《风华常在漠江东—品读阿焱》《书家天道画中禅》《九爻易演义》《南海1号之谜》(合著)《许焱祥蔡少尤作品评论集》(合著)等。《蔡少尤评艾云》等篇什散见于各报刊。

都市头条岭南作家编辑:

池朝兴,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广东五星志愿者,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委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协理事,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2019 世界华语诗王争霸赛亚军获得者;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龙盟爱心梦影回廊”诗词歌赋优秀作品百强铜奖获得者。出版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著作《金色的阳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