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
作者|王新民(陕西)
每每在头班或晚班公交车上或地铁上看到最多的乘客就是农民工。这是一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广阔天地的农村涌入城市的一群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群人越来越多,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数在城市的郊外或新开发区的工地上,其中建筑工地居多,也有渗入各行各业的保安、出租车司机、滴滴车司机、厨师、理发师、按摩师、修脚工、洗碗工、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环卫工、装台工,角角落落的修鞋匠、擦鞋工、配钥匙工、修理工、门卫、锅炉工,等等。他们起早贪黑,吃的差,干的扎,早餐一般是咸菜或豆腐乳夹馍,好一点是几根油条或几个包子就打发了早餐。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早餐要支撑他们干一上午的重体力活,不到午饭时候就饿得肚子咕咕叫,甚或头昏眼花,但他们还得硬撑持着,有的实在撑持不住就昏倒在工地,当然工友们会立即将昏倒人送到就近的医院,即使如此,缺乏医疗保障的他们舍不得花钱住院治疗,很快就出来到工地继续卖力的干活,工头最多安慰几句昏倒的农民工,一般不会有其他的表示的。对于在工地上受伤的农民工,工头或老板也是一推六二九,多数不管不顾。我就有过同学孩子打工受伤无人管不得不帮其维权的亲身经历,至今犹历历在目。那是多年前入冬以来极为寒冷的一天早晨,我上班途中路过一个车站时,忽然听到一声“王先生”的称呼,条件反射地回头一看,竟是多年不见的中小学同学拴合,在我诧异所见所闻未回过神之际,他走到我的面前说:我马上坐车回家去,你有啥事没有?我机械地反应:没有。他看车还没过来,又问我:上班去?我答:上班去,你啥时来的?他叹了一口气说:已有一礼拜了,我儿子打工把腿弄伤了,正在住院,我回去一下还要来。我说:那你来了找我,到时一块去看看孩子。正说着车来了,他跳上车走了。看着远去的车我不禁怅然若失。过了大约十天半个月,一天临下班时分,拴合来到我的办公室,未待坐定,他便说:包工头不好好付医疗费,我东借西凑给孩子治伤,已花费了几千元,由于没有及时缝合伤口,耽误了治疗。第一次手术后伤口没有长住,又做了第二次手术。我想请个律师找包工头打官司,你能不能联系个律师?我说:行,没有问题。已到下班时间。我让拴合留下医院电话后就匆匆分手了。却从此思谋起给拴合找律师的事。
我认识几个律师,但我知道他们是有偿提供法律服务的,要起诉打官司还得向法院交纳一笔费用,这对于经济拮据的拴合显然是雪上加霜。而且几乎是不现实的。思来想去,我一拍脑袋想起新结识的一位律师来,他名如其实地如一轮太阳升起在我的心中。说起我和升阳的认识,那真是缘分呢。两三个月前的一天上午,素不相识的升阳在打通我的电话后不久来到我的办公室,落座之后,他自我介绍说:刚才在电话上说了,我是从大荔来的律师,现在西安中正律师事务所工作,前几天在钟楼书店买了你写的《贾平凹打官司》一书,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你在出版局工作,于是,打电话到出版协会才问到你办公室的电话。我说:咱是乡党嘛。升阳脸上升上疑团:我看简介上你祖籍是江南?我说:后来迁到渭北,我是在大荔生长的。升阳一听说:没想到还是乡党,真是有缘啊。于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我们谈了合著一本书的事,从此便开始了交往。后来得知,升阳年轻时也曾到西安某工地打工,后来返乡在乡镇从事法律工作。新世纪初,不甘命运的他又一次到西安再度创业成家,成为知名律师,如今,已在西安拥有两处房产,身兼数家法律顾问。但当时升阳留给我的电话却怎么也找不着。过了一天,升阳来了电话。我便说了拴合的事,同情理解农民工的他满口应承,并约好第二天和我一块去医院向拴合父子了解伤情及有关情况。次日一早。我和升阳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到西安市中心医院找到拴合,我介绍他们认识后便因有公务先告退了。
到了礼拜天,我和母亲、妻子去医院探望拴合的孩子,听说治疗进展情况尚好。心中略感宽慰;但目睹了孩子两次手术后留下的伤口不由得痛心。特别是得悉包工头拖延治疗时间并拖欠治疗费用时,不禁义愤填膺,我给拴合写下律师的电话号码,让他与律师联系。同时我也督促律师抓紧调解此事。妻子和母亲亦关心事态的发展。几天后,升阳来电话说:他与拴合及他的同事已去过事故发生地——高陵县某建筑工地,摄了像作为证据,与包工头作了交涉,提出赔付经济损失和医疗费15000元,否则将向法院起诉将其推向公堂。2003年元月3日傍晚,升阳打电话说:我马上去医院调解包工头给你同学赔偿事宜,你能否去一下?我因接待客人并有应酬同时也为了逃避感谢而推辞了。翌日早晨,时值周日,我刚起床不久,拴合打来电话说他已为孩子办了出院手续,今天就要回家,有个事要与我商量,希望我到单位和他见一下。我猜出了他的心思,但他提出会见,我也不好推辞,于是出了门。在单位门房我见到了拴合,他的脸上写满了欣慰。我请他到我的办公室,坐定后他不无喜悦地说:昨晚包工头已赔付了1万元的治疗费和营养费。这次多亏了你和律师,要不是你俩今年的年都难过。真不知该怎么感谢你和律师。我说:咱们老同学就不要客气了,升阳也是个讲义气的人,你就不要多心了。拴合说:我不表示一下谢意心里过不去。我劝说:真的没有什么,不妨我给升阳打个电话说一声。于是我拨通了升阳的电话,说了拴合的心意。升阳在电话那头说:咱们都是乡党,区区小事,不用言谢了。我说:你现在没事的话,最好过来一下,一来咱们见个面,二来商量一下写作的事。升阳答应了。半个小时后,升阳赶来了,待坐下后,拴合掏出几张百元钞票要塞给升阳,升阳边推挡边说:你听我说,说实话,像你孩子受伤这种要求法律援助的事太多了,我也受理不过来。你和新民兄是同学,新民兄帮我的忙,你的事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何况咱们都是乡党,有缘分;再说人还是要讲情义,不能见钱忘义。你的心我领了。我看拴合感激不已的神情和升阳却之甚坚的表情,一时也感动得不知所措。拴合说:那天还有几个你的同事也一块去高陵,受冷受累。真人过意不去,给你留点钱,回头请你的同事吃个饭。升阳见此情状说:是这,我也没来得及吃早饭,你二位恐怕也没吃,咱们干脆吃个羊肉泡,就算了事。于是我们三人来到附近一家普通羊肉泡馍馆,没有暖气。但大家心里都热乎乎地,边掰着馍边聊着。我和升阳劝说拴合回去让孩子继续上学或者学个手艺技术,将来有所作为。拴合说:上学恐怕来不及了,准备让学个烹饪技艺,不要再像他一样下苦了。我想:救苦救难,慈悲为怀是佛家的教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凡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本来生而平等,但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不论是生产条件,还是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由于落后的生产体制和机制,本来种粮食种棉花的农民却长期缺吃少穿甚或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改革开放后,随着包产到户,农民生产力空前解放,粮棉自产自足,一度各种税费使农民入不输出。本世纪初,随着农业说的废除,农民生活略有改善,但经济收入来源少,还是缺钱花。农民子女如果不能考上大学或参军,就像父辈一样依旧头顶日头面朝黄土修地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力,于是农民工就应运而生,一批又一批农民进入城市打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流汗流血。但由于制度及有关法规滞后或不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一度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疾,农民工吃的差、干的扎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扭转,可怜天下农民工成为社会现象。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人,中国的工人也是世界上最能干的人,农民工也就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之人,他们一天工作往往超过八小时甚或十个小时,加班加点是常态,但他们任劳任怨,只要能挣钱就无怨无悔。著名作家陈彦所著的《西京故事》《装台》就是为农民工塑像立碑。有着七情六欲的农民工也会苦中作乐,发薪的日子往往是他们犒劳一下自己的节日,吃一碗羊肉泡就像过生日一样满足。他们也追求精神生活,但收入有限还要养家糊口,就不舍得花钱进影院或剧院看电影或看戏,他们往往在广场、公园或城墙护城河之间的林带里听自乐班唱秦腔,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也跟着唱起来,因为秦腔尤其是《周仁回府》《三滴血》中的老生所唱的苦情戏就像唱给他们听一样,借秦腔浇自己心中之之块垒也。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条件在逐步好转,不少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或就业,城市的农民工在日渐减少,即使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待遇也在逐步提高,条件也在日渐改善,农民工的孩子就学、就业等问题也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得以缓解甚或解决。有的农民工靠勤劳和智慧也在城市里买了房,因为孩子在西安上大学正赶上户籍政策放开也跟着孩子有了西安户口成为西安市民,有的有了钱善于投资在西安拥有数套房产,有的摇身一变成为饭馆、酒店老板,还有的玩收藏成为收藏家,有一位从商洛来的王扣劳,靠给几家饭店宾馆供应蔬菜赚了数百万后,收藏陕西作家的手稿、字画、签名本等,拥有价值五百万的慕文书房,成为一代儒农——新的文化人,他们已融入城市,为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着光和热。相信不远的将来,农民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职业称呼将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成为历史并将一去不复返矣。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