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报刊也要与时俱进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十六
原创 陈昌华
企业报刊的属性
企业报刊是从企业中来,也要回到企业中去。所以它的第一个企业属性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企业是社会的,是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经济细胞。企业报刊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第二个社会属性。我相信我们每一家企业报刊的发行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几乎百分之百都要对外交流,不仅有客户、业务单位、一些媒体等要赠阅,且在企业报刊之间也要互相交流,因而这个社会属性也是不可否认的。
第三个产品属性恰恰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或漠视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要面对消费者的,那么由企业派生出来的报刊同样也是一个精神产品,也要面向消费者、读者。现在的企业报刊由于新闻出版政策的限制,不可能去发行、去做广告,但它的产品属性应该引起我们企业报刊人的重视。因为我们做的东西不仅是在企业内部流传,也要流传到社会上去。读者喜不喜欢看?愿不愿意看?企业报刊能给企业外部的读者提供一个什么信息?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企业报刊经历的三个阶段
关于企业报刊的发展阶段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方式。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我是这样划分的,当然这个划分不一定很准确。第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一个非常长的初级阶段,企业报刊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初级阶段的企业报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总结和记录企业的成长。
在企业报刊的定位上,大家普遍认为企业报刊是企业的喉舌、老板的喉舌,是一个企业的传声筒,留声机。几乎每家企业报刊都要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这里边实际上由两点来决定。第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定位。现在公开的媒体一般都认为是政府的喉舌,我们很多企业报刊在创办初期直到现在,也一直都是企业喉舌这个定位,这也不能说是有错的,而是必然的。这个阶段基本上是按照企业怎么做或老板怎么说这个思路来做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企业报刊整版整版在登企业领导人的讲话。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报刊的品牌阶段,即从初级阶段到成长的一个品牌阶段。其特点是推动企业成长。当企业报刊做了一定时间和它完成自身的积累以后,它进入一个创造品牌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企业报刊已经由比较共性的“企业喉舌阶段”过渡到“打造自身品牌”。这个时候品牌特征是企业烙印非常显著。
在此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万通的报纸哲学色彩比较浓厚,万通的老板冯仑在他的报纸上写了很多文章、以及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有非常明显的哲学色彩。他们这份报纸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提出了民营企业的“原罪说”,他们还把每一年的某月某日定为企业的“反省日”。

又比如说万科,《万科》的人文特色非常显著;《大鹏证券》的财经色彩显著,它不仅做证券公司内部的一些业务报道,牵涉到证券背景、金融背景、投资等等一些东西都融在这个杂志里。而我们自己做的《宝安风》杂志,则比较注重经营管理。此外大家都知道,比较早的《南德视界》,其政治情结非常浓。所以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企业能够确立起自己的品牌,能够做出一些引起业内外共识的东西呢,应该是这个阶段起的作用。 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报刊仍然是处于第一、第二个阶段的过渡和转换阶段。有些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有些正在向第二个阶段转化。
第三个阶段则是企业报刊的转型、探索或者说是创业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报刊必须有实践走在前面,才能进行理论总结,那么这个时候只能说是初现端倪。企业报刊走到今天,从我们现有的一些企业报刊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阶段都是企业老板出钱办报办刊,是企业在提供资源、资产等来办这份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这跟公开传媒所走的路非常相似。但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公开媒体已经断奶,政府不再拿钱,要自己自谋生路。那么在企业报刊的第三个阶段,已经有一些企业报刊或者说有一些企业自己在试图找出路。当然这跟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要相吻合的,并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报刊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现在确实有一些企业报刊、企业在做。企业在做跟企业报刊在做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比如说三九集团,它介入公开传媒时间很早。四五年前,三九集团介入了《新周刊》,它是靠组建一个发行公司,通过控股这家新公司来介入《新周刊》的。而平安保险两年前收购《华商时报》,也并不是《平安保险报》要做这件事情,而是平安集团的老总要做这件事情。还有大鹏证券,实际上介入了湖南的一家音像出版社。此外,万通在创办文化公司,我们宝安的老板也让我们组建文化公司。以上提到的这些例子,实际上跟这几家企业、跟企业老板的发展战略有关。
在第三个阶段,这种情况不是普遍情况,只能说是冰山一角。包括万科周刊,虽然说他们没有文化公司,但是他们每年把一些作品集成《白领》,实际上也是在走向市场。方方面面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告诉我们,企业报刊在面临一个“怎么样继续发展、往哪里发展?”上确实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这条路是很长的,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报刊还只是处于第一、第二个发展阶段。究竟要走多长呢?只能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随着现在的入关,加入WTO形势可能有所变化。我印象中中央电视台有个谈话节目,是与龙永图对话的。他讲到了,五年前谈判中无论如何都不能逾越的底线,5年后签字的时候早就被突破了。所以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讲与时俱进呢?原意就在这里。随着入关的机遇,现在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允许国有企业的资金进入发行领域、广告领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企业报刊人的命运
企业报刊是不可能来创造企业文化的,也不可能来改造企业文化。实际上老板倡导什么,形成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并不是由企业报刊,或者我们这些企业报刊人来创造、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影响,改良、传播企业文化。我们的角色就应该是这么一个定位。所以说,企业报刊人,具体到每个主编、每个编辑的命运都是无法由我们决定的。我们只能跟企业同命运共呼吸。

至于企业报刊人将来发展的归宿,我一直这么认为,第一是我们还活着,活得还很不错,这个状态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第二是企业报刊在发展,在往上走,有上升空间。据我了解,在深圳能从企业报刊主编这个位置上晋升为管理层的很有限。万科周刊有那么两到三任主编,被提拔晋升了。但是大多数人是平行移动。第三种情况,是有不少企业报刊人做到一定程度跳槽。有的在其它企业中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另外一些是自己跳槽去做老板,现在也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所以,企业报刊人的命运虽然不能自己决定,但终归要靠自己把握。
另外同一个企业文化可能会导致同一个人的两种不同的命运。那么我们要怎么样种好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在此,我想提几个建议:
一、 要与企业保持一致,与老板保持一致。企业报刊要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
二 、要懂行,要明确自己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报刊人不能只会写稿,只会编辑。对自己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要懂行。这也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等于在积累自己的资本。现在,在很多企业老板的眼里,企业报刊人只会写稿,干不了别的。这样只顾守好自己的那一块园地是不够的。

三 、要有精品意识,把自己的这份报刊打理好。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但我们现在的各家企业报刊之间,是没有竞争关系的。我们不用去争夺广告资源、读者资源。但是我们还是要有竞争意识。这个竞争意识,第一是要求把自己的这份报刊做好,第二也为将来转行做好准备。
四、要有忧患意识。多数企业报刊尽管日子过的不错,但却不可“小富即安”。企业断奶了怎么办?企业生存困难作为企业报刊还能不能办下去?所以,作为企业报刊人要有生存危机感和市场的紧迫感。当然,更得具备应付市场的本领。看看许多公开媒体在市场的夹缝里苦苦挣扎,企业报刊的忧患意识绝非是杞人忧天。

企业报刊联合起来
企业报刊从自在到自为,从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到联合起来、共同发展,这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报刊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已经创立了三年之久的中华企业报刊网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企业报刊联合起来”。荟萃了全国各地企业报刊建设成果和内刊人生存状态的《中国企业报刊大全》首次公开出版。这一切都昭示着企业报刊联合起来的趋势谁也无法改变。尽管我们在企业处于边缘地带,也可能是处于新闻和文学最偏远的角落。但谁都无法漠视企业报刊的存在和精彩。为此,我们再一次呼唤:
企业报刊,联合起来!
原载《中国企业报刊大全》
选自《企业长青藤》2002年于深圳
(图片选自网络)
(陈昌华,生于安徽,长于洛阳,现居深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