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调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由此民谣可见秦腔在三秦大地的广泛性和受欢迎的程度。作为三秦儿女一分子的我也不例外。虽然生长在渭北偏僻的乡村,但从小就开始了看戏的生涯,甚至可以说在娘胎里就喜欢上了秦腔戏,因为我母亲就特别爱看秦腔戏,年轻时还演过戏,听小姨说,她抱着襁褓中的我指着台上正唱戏的母亲问那是谁?懵懂中的我就喊了一声姐,惹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为了看秦腔戏,我晚上赶七八里路到汉村乡看过戏,也用架子车拉着奶奶走30里地去大荔县剧院看过戏。那时看戏看热闹,至于看的啥戏,时过境迁已记不得了。来到省城西安上学工作后,才真正欣赏起秦腔来。因为学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也是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学校组织过我们去易俗社观摩过《三滴血》《周仁回府》等秦腔戏,加深了我们对秦腔的了解和热爱,知道它是中国戏剧的鼻祖,是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鲁迅先生1924年来陕讲学曾到易俗社连看两晚秦腔《双锦衣》并题词“古调独弹”,还将在西北大学的演讲费50块大洋捐给易俗社,可见对秦腔的厚爱和期望。工作之后,在出版社继而调入出版局上班,单位有些同事也嗜好秦腔,逢年过节,总要组织几场秦腔折子戏的演唱会,记得副局长董治顺能唱会拉,他是韩城人,自然爱唱的是《三滴血》中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庄有家园。”,他边唱边拉着二胡,可谓自拉自唱;已故的赵岗声如其名,如虎长啸,吼声如雷;人事处的李淑兰大姐原来就是渭南秦腔剧团的花旦的,她的演唱自然是技压群芳的专业水平,其一板一眼,一颦一笑,令人如痴如醉。
单位的秦腔会根本满足不了我的秦腔瘾,在西北一路出版局家属院住了七八年,不知在环城公园里听了多少场的自乐班秦腔演唱会,也曾带病在玉祥门外的树林子里听秦腔名角李爱琴演唱《周仁回府》,而今住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附近,也常到公园里和小区附近听三五人组成的秦腔自乐班演唱。更多的是在易俗社、易俗大剧院、陕西戏曲研究院、新城剧院、五四剧院、人民剧院以及电视台的演播室观看秦腔,因为工作关系,和文化厅的丁处长熟悉,常从她那里蹭票,看了不少秦腔。因为在易俗社看戏多了,和易俗社旁边卖戏曲音像图书的老太太混熟了,前不久的一天在易俗社附近修手机,转到老太太那里聊天,老太太一高兴竟送我两张当晚易俗社秦腔折子戏票,过了把秦腔瘾。也和原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熟悉,爱看他写的秦腔书《说秦腔》《装台》《主角》和编的秦腔戏,他编的《迟开的玫瑰》(眉户戏)《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和改编的青春版《杨门女将》都看过,其中《西京故事》看过两遍,分别与爱人和女儿看的。《大树西迁》是2018年两会期间在北京出差于梅兰芳大剧院和女儿看的,以致耽误了住宿的及时预定,不得不与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姜处长挤了一个房间,在此再次致谢致歉姜处长。有的亲友不解的问我,啥时代了,你还这么痴迷秦腔?我顺口回答说:从小爱看嘛。事后我想,这与秦人与秦腔的情结有关,关中出生的陈忠实的嗜好就是喝西风酒,吃泡馍,唱秦腔,连籍贯陕南的贾平凹也写过散文《秦腔》,写散文不足以表达对秦腔的热爱之情,又创作了名为《秦腔》的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大奖。而我也爱屋及乌,特别喜欢《秦腔》,竟然编写了一本题为《<秦腔>大合唱》的报告文学,而且颇受欢迎,一连再版三次。
秦腔历千百年时兴时衰,但一直没有被淘汰反而被秦人乃至西北人民爱得如痴如醉甚至死去活来,原因何在呢?贾平凹曾在1983年5月2日写的散文《秦腔》中揭示道: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诚哉斯言!其实,何止农民需要秦腔,压力日益增大的市民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不也需要借秦腔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或需要秦腔慰藉焦虑浮躁的心灵吗?或需要秦腔激发血性激励斗志吗?如此就可以说,秦人在,秦腔就在,三秦大地在,秦腔就不会消亡,正如贾平凹的题词所道:秦腔万岁!陈彦写的秦腔书《说秦腔》《装台》《主角》和编的《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秦腔戏,尤其是《主角》荣获矛盾文学奖,无疑将对秦腔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起到巨大的作用。在此,再次祝贺《主角》荣膺茅盾文学奖!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