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明月山脉两座山的山沟里,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下莲花。当然,也有上莲花,在更高的山顶。43年前,鲜花开满原野的五月,我就出生在这个山沟一片竹林旁边的老屋的老床上。(敬请点击回看《我家的老床对我说……》)当时,谁也不会想到43年后,这个小女婴在中年时,可以开着自己的车回到老家。我能开着自己的车回到出生的地方,要感谢很多人和事,也感谢自己的奋斗,同时也得感谢时代的给予。


(照片摄于2021年4月11日)
就像老家那些日渐多起来的几层小洋楼的主人,当年,他们都是穿着粗布衣服甚至还有补丁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甚至还饱一顿饿一顿的穷人家的孩子,可是,谁能预料到,现在他们可以“衣锦还乡”,在老家或翻修老屋或新建小洋楼。
爷爷和奶奶还在世时,我就感觉到了老家的日渐萧条:外出打工谋生的逃离了这个大山;从我童年记事起,只有几家人娶进了媳妇,其他的山里男子都是到山下做了上门女婿;我们全家搬到城里后,几乎每一年,都会听闻老家有人去世,有老年人的自然死亡,也有壮年人的突然离世……这些人,都是我童年记事里的人,当他们都接二连三的离开老家或长眠于老家的土里,我心中的老家,就变得越来越萧条冷清。尤其是春节和清明节,老家的公路上车来车往,看着呼啸而过的一辆辆私家车,感觉到曾经偏远贫穷的小山村,也有了现代化的气息,有了时代的“热闹”。还有那些慢慢多起来的独栋小楼,都是发家致富的人回到老家建的——时尚洋气,不管是外在结构还是内在装潢,都称得上“富丽堂皇”。每一栋楼,都在无声诉说着主人家发家致富后回老家建楼的自豪,其实,也诉说着主人的乡土情结,无论在外多成功,总是想回老家建一栋楼。很难想象,这些楼的前身,是那样破旧的房子。这些房子的破旧模样,是我童年熟悉的记忆,如今看着它们华丽转身,我感叹时代的巨变!终究要感谢这个这伟大的时代,给了勤劳能干的人以发家致富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小洋楼,越来越宽阔平整的乡间公路,让我现在回老家的心情不再那么压抑,反而多了几分欣喜。
小的时候,总想逃离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山沟沟,必须要奋斗出去。而现在,人到中年,又总想回去看看,心中的乡愁越来越重!况且,这令人欣喜的变化,也让我不再“近乡情更怯”,对婆婆爷爷的离世,也慢慢释怀。

这家人的楼已经修了好几年,每年春节或者清明节回家,都要去参观一下。
记得第一次去看时,鹿鸣才一岁左右,这个我该叫“婶婶”的人居然还记得鹿鸣在楼前沙堆玩沙的模样。
她其实是一个喜乐的人,小时候,总是听到她说话的大嗓门和哈哈哈的大笑,很热闹。看到鹿鸣调皮捣蛋,她说:“这个舅子的,这娃儿真搞啊。”这活色生香的语言,也只有在乡野民间才听得到,那是家乡的味道。
这栋楼吸引了很多回乡的人来参观,这片山脉山沟十里八乡出嫁的女儿,出去的儿子,回来了,都想来看看。
不只是我们村,上莲花各个村的,下莲花其他村的,曾经在这里长大的人每次回来了,都会兴致盎然来参观。
这位婶说,有人为了早点参观完了好赶路,清早八晨来敲门:“大嫂,大嫂,起来哟,看看你屋的新房子。”这位婶说:“过年那些天,我忙得饭都没有吃,经常是上午来了一坨人,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又来了一坨人,哎,要给他们介绍嘛。”
这栋房子成了我们老家的“新晋旅游胜地”,这位婶成最佳导游,热心又有些许无奈,过年过节特别忙。这位婶家的门前就是著名的白水坨电站的蓄水库。爸爸小时候经常在里面游泳,还差点出了事,幸好无恙,不然,没有了爸爸也没有我了。
爸爸就是在白水坨下面的一间房子里出生。他对这个地方充满感情。所以,成了作家后的爸爸,把他出的书,取名叫《白水坨》。
回到我老家的鹿鸣,突然变得爱拍照,不停叫我给他拍。

鹿鸣是黄瑶的儿子,黄家的后辈,尊老的品德已经浸入他的血液!
所以,他自觉地把手中的苹果给了两位长辈。
家风传承就是如此。

今年清明节没有回老家。清明节过后的周末,我带着爸爸和鹿鸣回去了,回老家没有优优没有妈妈同行,这是第一次。有了俩娃后,带娃照相,必须要有俩娃一起我才照。姐弟俩都在我身边一起同框,我才觉得完整踏实。每次出行,我必然带着姐弟俩一起,不会只带一个走。

所以,这张照片也是一种提醒:孩子在慢慢长大,会“渐行渐远”;父母在慢慢变老,也会“渐行渐远”;我自己也会“渐行渐远”。
这是人生规律,肯定伤感,但无法逃避。
最好的就是珍惜所有能在一起的时光。
顺道也去接了幺姥一起回老家。
幺姥就是书面语小姑,爸爸的幺妹。我从小就觉得幺姥长得很好看,现在觉得她一点不显老,不像五十几的人,虽然她一直都很辛苦操劳,是最典型的勤劳朴实善良温和的中国式劳动妇女。
幺姥每次看到我总是非常开心,不停说:“ 妹来啦妹来啦!”
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给街坊邻居介绍:“这是我内侄女,在长中教书。”街坊邻居们一看,不约而同说:“呀,你俩好像,尤其是眼睛那一圈。”
那一刻,我又一次感觉到血缘的神奇与亲近。
虽然从小听到大,说我长得像幺姥,但年过四十后再听到这样的话,更珍惜这种“相像”,心底的踏实甚至自豪更强烈:瞧,我们都是一家人。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篇《老家就是小时候想逃离长大了想回去的地方》——(二)乡村振兴不是神话

作者简介:黄瑶,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年女人。
《世界华人文学》征稿启事
征稿时间:长期
出版时间:半年刊
征稿内容:微诗(限五首)
新诗(限三首)
散文(限一篇)
小小说(限两篇)
短篇小说(限一篇)
投稿邮箱:tougao@wclit.com
投稿方法:1. 邮件主题处模仿下边文字写上您的主题:
李建东投稿新诗三首、“短篇小说一篇”。
2. 稿件置于邮件内(不要设附件)。
3. 希望自带英语。没有英语的稿件本刊找人替您翻译,或者发表纯汉语作品。
4. 已发表过的作品必须在作品标题下注明原出版地与时间
《世界华人文学》是一份非营利性汉英双语半年纸刊,旨在用汉英双语向世界介绍汉语文学,没有稿酬,不送刊物。本刊出版后,会把目录与作者姓名上载至本网供需要者查询。需要者可自行上网购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亚马逊均会有售,大陆的可在指定地购买。
声明:本刊享有来稿再编权,来稿无论录用与否,均可自由再投他处。本刊旨在把中国文学推往世界,并不限制作者再使用其投稿稿件。
(本征稿启示,长期有效!)
《大学生必读文学作品选》征稿
本书由一级出版社单书号出版
诗歌散文小说故事题材不限,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好文章即可。
在来稿作品中评选一二三等奖并为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评委:
重庆大学EMBA博士 潘相成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后 孙浚博
湖南大学文艺学硕士 李嘉轩
英国邓迪大学硕士 王蒙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 郭培庚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 魏朋志
复旦大学硕士 姜承勇
同济大学硕士 张智学
清华大学本科生 朱彦洁
人民日报人民艺术诗社理事 余振伟
广东资讯台主编 邹中海
当代文学海外版主编 张晓玲
北京市写作学会理事 王苏华
美国《诗殿堂》诗刊(汉英双语)编委、《三湘文学》执行总编 释圣静
多所高校文学社团顾问 袁理鹏
来稿暂无稿费,作者文责自负,发表与否不限。
邮箱1451143635@qq.com
联系手机号 13525788453
组稿完成,尽快出版,来稿请速。预计6月份出版
2021年3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