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了我们
●文/胡云林

一棵幼苗,生长在干旱缺雨的戈壁滩上,难免会枯萎而死:而生长在水肥光照适宜的肥田沃土上,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前年五一节,缘于思乡情切,我在儿女的陪同下,乘高铁奔向豫东故里。一族亲人相聚,把酒言欢,兴高采烈。多年未见的侄儿好奇地问:“大叔现居何职?”我笑答:“已退休多年,唯读书看报而已!”“那你退休前呢?”我说:“记者,说具体一点,高级记者。”“听说二叔也是高级记者,三叔是主任记者,你们弟兄三个都算是多大的官啊?”我说:“记者是个职业,不是官。就拿教师作比喻吧,高级记者相当于教授,主任记者相当于副教授。”侄儿惊奇地“啊”了一声,在他的心目中,教授是一个大学问家啊!

久未说话的九堂弟平均高兴地说:“这可了不得,一门三教授,这是咱全族的光荣啊!咱家族旧社会连一个读书人也没有,现在一下子有了三个教授,这真是从井底跃到山顶了。”
从那时到今年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两年多过去了,九堂弟那句“从井底跃到山顶”的话,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我回忆多年来走过的路,就想起来开头说的那段话,想起来了“阳光雨露育青松”的诗句,不禁从心底涌起一股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我生于新中国建国前豫东一个贫苦家庭,父亲给地主扛过长工,母亲曾经沿门乞讨。那时饥肠辘辘的我,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吃饱肚子,穿上一件像样的衣服。不要说当什么教授,就是上学读书也是一种奢望。从父母亲的一字不识,到今天的我家“一门三教授”,那时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七十多年来,我们三弟兄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啊!

一是有了共产党,我们的家庭才翻了身。解放战争的胜利,打倒了压在我们身上的地主老财;土地改革帮我们分得了土地;农业合作化使我们摆脱了贫困,从此我们才当家做了主人;
二是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踏进了学校的大门。我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年年都领着国家资助的助学金;二弟初中毕业应征入伍,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也达到了大学文化程度;三弟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又逢高考制度恢复,才考进中专,以后又进修到大学毕业。
三是有了共产党,我们才有了展翅腾飞的平台。我们弟兄在有了一定知识准备之后,适逢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我们被分别安排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从事记者工作。我们凭着这个良好的平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力争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国家又适时恢复了职称评定制度,我们这才有了所谓“一门三教授”的荣誉。

(图中右二作者,右一三弟,左一、二为二弟,妹妹,前排作者母亲)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制度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你们能有今天,都是你们自己奋斗的结果。这话自然不错。可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戈壁滩上长不成参天大树?因为它缺乏适宜的阳光雨露那样的条件。人同此理。试想:如果现在地主老财还在继续盘剥着贫苦农民;如果没有共产党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如果国家没有为我们安排适当的工作平台,我们纵有天大的本事,仅靠个人奋斗,能够会有今天吗?现在,我们弟兄三人都已退休,每月领取着足够的养老金,过着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我们时刻也没有忘记,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了我们,是共产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了我们。这个恩情,我们永世都不会忘记。(文来源:宝鸡散文家)

作者简介:
胡云林,笔名名方舟,河南省中牟县人。1938年10月生,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担任过宝鸡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西北信息报宝鸡记者站站长,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和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宝鸡市政协委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原副主席等职。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宝鸡市劳动模范。主要文学著作有:杂文集《人生成熟的色调》(与钟文合集)、《珍重你金色的年华》,诗集《回首芳踪》,散文集《故乡的刺玫花》、《那一抹虹霓》、《寨里村记忆》,小说《寨里村往事》,书信集《短信暖融融》,诗文集《背篓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