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块古老的土地
●文/祝师斌

家乡秦巴山区陕南农村,是一个荒远偏僻、群山环绕的山区小镇。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历过苦难与辉煌的沧桑巨变,也曾激荡过历史与时代的惊涛骇浪。家乡兴起于明代川陕茶马贸易鼎盛时期,因为隔着绵延的大巴山与四川接壤,一度成为川陕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家乡的小镇,原是茶马商队歇脚的驿站,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镇”。陕西汉中的茶叶、香菇、木耳等土特产,通过商队的肩挑背扛,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四川的生漆、竹器、木器等日用品,再通过商队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输到汉中乃至关中。那时的家乡小镇,商旅云聚景从,店铺鳞次栉比,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处处回荡着商队清脆的马铃声和疲惫的脚步声。

但随着国家的积贫积弱,家乡那块古老的土地,连同土地上古老的小镇,在苦难的岁月中凋敝了、没落了,像一艘破旧的乘船,被凄风冷雨吹打得千疮百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先是遭到天灾,天旱三年、雨涝三年,粮食颗粒无收;后是遭遇人祸,地主劣绅、官府土匪横行乡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游离失所,民不聊生。资料记载,当时仅家乡一个县,就有驻军一个团,土匪十余股,其中最大的一支悍匪是袁刚部,该匪强盛时有上千人,长期盘踞在川陕交界的高洞子,祸害一方,横行十余年。据说土匪头子袁刚,凶残至极,喜欢吃清蒸的婴儿肉,手下人四处打家劫舍,抢夺初生的婴儿,供其享用。还有张正万的“神团”,一个装神弄鬼的神汉组织,利用迷信活动蛊惑人心,长期与官府勾结,杀人掠货,欺男霸女。一时间山林上空黑云压顶,瘴疾密布,人们长期处于水生火热的疾苦之中。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着全国各地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家乡那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激荡起历史的狂风巨浪。一批接受新思想的革命志士,利用山高林密、荒远偏僻的地利优势,在家乡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策应红四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他们秘密组建全县第一个特别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和革命骨干,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斗争,收编地方神团成立川陕边区游击队,改编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采取灵活的战术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

据有关资料记载:1932年,陈浅伦受陕南特委派遣回到骆家坝,建立以马儿崖为中心的川陕边区游击队,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部队人数2000多人,各种枪枝400条,建立6个村苏维埃政府,控制面积350余平方公里。期间先后与国民党进行20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6次围剿。然而,凶残狡诈的国民党把新生的革命政权当作眼中钉,趁红军主力外出作战之机,与叛徒内外勾结,包围袭击了红军军部,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等40余名军政领导干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马儿崖事变”。随后,国民党赵寿山部又多次对红军进行围剿,除120余人幸存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历经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被反动派绞杀在摇篮中。

家乡的革命圣火,虽然被扑灭了,但烈士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却感天动地,世代流芳。我收集到两份烈士行刑前的文字资料,一份是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他在军部遭敌包围后,指挥部队奋勇突围,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他大义凛然,临刑前怒斥叛匪:“张正万,你这个狗东西,你杀我一个,杀不完红军,红军会给我报仇的!”并向在场的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将来红军来了,有冤伸冤,有仇报仇!”最后敌人砍下他的头颅,悬于县城南门外示众,时年27岁。另一份是革命烈士刘传壁:他家是当地有名的大乡绅,但他却怀揣革命志向,回到家乡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然而在起义前夕,不幸被捕入狱。他未婚妻是县长大人的千金,只要他承诺脱离党组织,不再从事革命活动,就能从监狱放出来,既往不咎。但他不愿低下革命者的头颅,不愿背叛自己的革命信仰,最后被活埋于县城西郊的牛头山下,年仅20岁。这些荡气回肠的革命事迹,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着我的心脏。后来我也当了兵,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明白了,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是铸就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精神丰碑!那些革命志士,之所以敢于面对穿透胸膛的子弹,敢于面对高高举起的屠刀,慷慨激昂,无所畏惧,是因为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如今,那场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像丛林里刮过的一阵山风,早已吹散了人们的记忆;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勇壮举,也被岁月的长河冲洗得没有了痕迹。在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历经数百年苦难与辉煌的家乡大地,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原来荒远偏僻、群山环绕的茶马古镇,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整修了青石板老街,搭建了茶马吊桥,美化了青山绿水,开辟了观光茶园,发展成了国家4A级休闲旅游古镇,恢复了昔日茶马古道的繁华与荣光。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烈士纪念碑、红军广场、革命纪念馆,成为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家乡的人们正沿着革命先烈的脚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向前进!我曾数次回到家乡,站在高高的山峦上,俯视脚下这片古老沧桑的土地,心潮跌宕起伏。“巍巍青山转乾坤,淙淙绿水映日月”。茶马商队清脆的马铃声和疲惫的脚步声,也已成为辽远的回响,消逝在茫茫的山林中;土匪袁刚的凶残和神团张正万的横行,早已成为历史的旧账,遭到人们的彻底清算;革命的炮声和烈士的鲜血,终将成为永远的记忆,也被镌刻在纪念碑和教课书里。千古岁月,万倾河山,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感谢作者提供图片)

作者简介:祝师斌,陕西宝鸡人,大学毕业后进入部队,现在宝鸡市级某部门工作。系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西安晚报、宝鸡日报及其他文学刊物和平台发表散文多篇。

(文来源:宝鸡散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