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墙与《周恩来》的作者赵恺)
诗墙《周恩来》在周恩来纪念馆落成
胥全迎
今年的清明节前,诗墻《周恩來》在周恩來纪念馆落成。
《周恩来》是全国著名诗人赵恺老师的力作。全诗9节132行,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思念之情,气势磅礴、感天动地。经批准,市有关部门将这首《周恩来》长诗,镌刻在诗墙上,使其与纪念馆其他组成部分融为一体,闪烁光芒、辉映人间。
诗墙材质为铜合金,色蓝灰,字型为鲁体阳刻,浑厚端庄,凸显周恩来总理巍峨气质。诗墙长20公尺,高4公尺,座落于纪念馆内南湖北岸。诗墙围以树林,覆以长春藤,寓意春色永驻。
诗墙的落成,受到前来瞻仰周恩来纪念馆的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与好评,成为该馆又一处讴歌周恩来丰功伟绩、弘扬周恩来精神的重要景点。

2021.4.10
附:《周恩来》 作者:赵恺
周恩来
赵恺
周
恩
来
一个应该竖排,
而不宜横排的名字:
他的形象是一棵树。
伟大的人,
平凡的人,
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在一起,
又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
一部三个字的史诗:
爱——人——民。
平凡的小巷、宅院,
平凡的水井、菜地。
故乡给他一个不平凡的乳名:
大鸾。
鲲鹏展翅,
其翼如垂天之云。
击水三千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国家,
大家,
天下最大的家。
中国人一家之一餐,
就是四分之一个世界的咸辣酸甜苦,
就是四分之一个世界的稻粱麦菽稷。
共和国的生计在他心头认真流过:
一穗稻谷一穗金,
一粒稻谷一粒玉。
从国家结构,
到儿童积木:
最大的建筑
和
最小的建筑,
他都推敲再三。
从核弹爆炸,
到演员练声:
最大的声音
和
最小的声音,
他都倾听仔细。
象风,
抚慰、梳理,
又不为生活所知;
象雨,
润物细无声。
呕心沥血,
忍辱负重,
铁肩担当。
他说: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累倒了,
病倒了,
他离别了西花厅。
多少次离别西花厅,
多少次回到西花厅,
可是,
这一回呢?
穿上病号服,
又脱下病号服。
穿上,为治疗;
脱下,为工作。
穿脱之间,
一年七个月零八天。
十三次手术,
二百五十四次商量工作,
四十次出席会议,
六十五次迎送外宾……
这究竟是国务院,
还是医院呢?
四届人大,
人民大会堂星光瑰丽。
铃声止处,
万籁俱寂。
一个中国侧耳倾听一个足音:
一个温暖的足音,
一个生动的足音,
一个亲切的足音。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由远到近。
橘红星光下,
走出银灰黎明。
银灰黎明:
身患绝症的黎明,
汗水涔涔的黎明,
体重仅仅三十点零五公斤的
羸——弱——黎——明——哦
国徽下面,
站定一座尊严的生命。
第七次,
也是最后一次,
他庄严提出: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国防现代化。
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
推出一个历史的名字:
邓小平。
俗话说,
只有老死的人,
没有累死的人,
周恩来,
却是一位累死的老人。
一棵大树,
轰然倒下了。
一片干净的树叶,
胜过一切污秽的手;
一棵倒下的树,
高过一切卑微的苟活。
不乏一个人为一个国家恸哭,
绝少一个国家为一个人垂泪。
祖国之旗
和
世界之旗,
相互搀扶,
庄重虔敬地,
俯首在人类感情的
半—坡—上
人民记忆,
思念绵绵无绝期。
一月以白花簇拥,
诗歌以海洋托举:
一月八日,
诗歌节。
诗歌依偎着天安门,
天安门出人诗神。
人之碑,
人格之碑。
碑额之上,
大鸾展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