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西柏坡
●文/吴万哲
西柏坡,一个神奇的小山村,因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居住过而驰名中外。我从少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就稔熟了这个光辉的名字,便心想之,神往之。终有了一次难忘的“坡上”之行,感受了她的卓绝丰姿和奕奕神韵。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千里追寻,这儿果然是个“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坡”后是马蹄状山岭,苍松翠柏,松涛微微。“坡”前有一人工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湖光山色,相得益彰,风光秀丽,独具魅力。不由赞叹,好一块风水宝地。

留连现代化声画光影电子屏组成的大展厅,瞻仰大伙房改成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堂,走进共和国领袖和元勋们黄泥小屋旧居,徜徉三大战役雕像“飙”、伟人轶事雕塑园,重温历史那一刻,一种敬仰、豪迈和感怀之情油然在胸中涌动,为一次次大战的胜利和革命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而鼓舞和自豪,也为一串串阵亡烈士的数目字和一件件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所泣血和震惊……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整日“哔哔剥剥”的电报声中,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等数十场大战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王朝倾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在这里,颁布了著名的《土地法大纲》,勃发了轰轰烈烈的全国土改运动,真正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在这里,召开了划时代的七届二次中全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传世警示,擘画了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在这里,还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九月会议”,整编所有武装,加强全党纪律,毛泽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著名演讲,首次把纪律提到至高无尚的重要。有党史专家认为,中国革命后来能一日千里,与这次会议关系极大。

颇具冀西北山乡风韵的小四合院,黑乎乎的门窗,白格生生纸糊的窗棂,默默地叙说着历史的风云;古朴、原始、简陋的办公和生活用品,煤油灯、蚂蚱凳、桌上的茶杯、毛笔,似乎还残留着伟人们抚弄过的余温。屋里屋外明明暗暗的光影,似乎映射着参观者不同的心态与感怀。在毛泽东旧居前,一盘石碾引起我的深思。这盘石碾,和家乡的石碾并无二致,但它却不是普通的石碾,它记录和承载着中国革命太多的记忆。它做过伟人毛泽东的休闲坐椅,风清月朗之时,伟人手掌一颗香烟,面对巍巍太行,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方向。也曾做过五大书记的会议桌,黄昏夜晚,领袖们头顶一轮明月,围碾而坐,商谈军国大事,饿了吃颗烤土豆,又夜以继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还推过它,一边怀抱碾杆帮老乡碾米碾面,一边讨论治国方略,谈笑间,中国革命的洪流如石碾,滚滚向前,碾碎了旧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驻足纪念馆广场,仰望五大书记铜像,毛泽东的昂首挺胸,皓目深邃,朱老总的严谨肃穆,刘少奇、周总理、任弼时的英姿勃发,令人遐思万端。伟人已去,丰采永留,他们在凝视中华大地,注目游人?还是在传达什么思考?我知道,他们的身后有着一串曲折而惨烈的脚印。这脚印,从嘉兴南湖的游船开始,途经南昌城头的枪声,井冈山脉的疾风苦雨,瑞金城乡的红旗漫卷,雪山草地的筚路蓝缕,延安宝塔的微微曙光,西柏坡上的高歌猛进……28年的血与火的考验,28年的奋斗与坚韧,才有了天安门城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世界宣言。
在七大二次全会旧址,一队队共产党人高举拳头,重温入党誓词。广场上,花儿般身着校服的中学生,举行“红色旅游”表决心。更多的游人,在观瞻,在感叹,在拍照,在深思。走进西柏坡,在党的,不在党的,无分男女老少,无分肤色语言,每个人都显得态度虔诚,庄重肃然,唯恐惊扰了这儿的清宁与安静,亵渎了圣地的崇高与伟大。那一只只高举的拳头,一阵阵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宣誓,在点燃那衰退的信念,沸腾冷却的热血,燃烧创新前行的澎湃激情。

西柏坡一如井冈山、大别山、延安一样,淳厚,质朴,俭约,但却蕴藏着大学问。毛泽东从周而复始的“历史周期率”思虑革命队伍中潜藏着的危险,未雨绸缪,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旷世警示,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才是万能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巨”。“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把进京接管革命政权,形象地誉为“赶考”,同时留给全党一个历久弥新、振聋发聩的历史命题,“我们不做李自成,要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

党从“坡上”告别了“乡村”,走进了灯红酒绿的“都市”,走进了和平发展的70年,走进风云际会大国崛起的新时代。万里长征,路途遥了,歌舞升平,时间久了,难免健忘“初心”,淡漠“使命”,懈怠、腐化、堕落,党和共和国的继任者,在带领人民开创一个个新的征程前,每每要驱驾西柏坡,顶礼膜拜,告诫全党“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甚至雷霆万钧,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打虎拍蝇”,牢记初心和使命,继续前行。这儿,成了寻找“初心”的最好课堂。
走近西柏坡,就走进了神圣的殿堂。走进西柏坡,就走近一种精神。那是井冈山、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促使我们每个人百倍珍惜今天的幸福。西柏坡是警钟,也是呐喊,老一辈领袖和亿万双“人民考官”,灼目如炬,芒刺在背,碾压我们的灵魂,驱使我们在“赶考”的路上,永不懈怠,永续接力,一棒棒跑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