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迭代的是技术 留存历史的是文字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十三
第十二任执行主编/主编 李志红
一份好的企业内刊,国外最经典的分别来自美国和瑞典,美国农具商John Deere创办第一本企业杂志《犁》(Furrow),是在1895年。后来,有11种语言的《犁》发行于45个国家,每期100多万册。杂志介绍现代耕机技术,一代代的美国农民阅读它,称其为“美国农业大学”。当他们想购买耕机时,很自然,《犁》是最权威的购物指南。而瑞典宜家家居的产品册,已经成为众多小资家庭居家装饰的时尚指南。
国内企业内刊,长期以来被认为佼佼者甚至后无来者的是《万科周刊》、《SOHO小报》……
《犁》和宜家产品册显性的作用是直接带动了企业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营销起到了直接拉动作用,成为企业强化销售的有力武器。而我们在谈到万科周刊这些的时候,更多的是谈到他们的人文情怀,他们带来的阅读质感和口碑,隐去了他们对企业销售的作用,实际上很多万科周刊的撰稿人和读者最后买了万科的房子,成为万科的业主。
国内外这种办刊风格的区别有时间和环境的缘故,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注定国内企业刊物后来的变迁。
《宝安风》自1994年创刊,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被喻为具备和万科周刊一样的水准和影响力。现在看来,那时候的《宝安风》在一个相当长且稳定的信息环境下,具备“三有“和”三名”特点,加之一群素质极高的专业写手操盘,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从1994年到2000年初,国内还处于互联网的前夜和黎明期,媒体及出版物比较稳定,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以及面也不多。《宝安风》一方面坚持请名家、大家给杂志写稿,在杂志上开名家专栏,编辑人员又能写出犀利甚至脍炙人口的文章,点评社会现象,分析复杂企业问题。一本杂志推出“名家、名篇、名专栏”,呈现出“有骨、有料、有趣”,对于读者来说无疑眼前一亮,获益匪浅。而对于那些名家来说,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和有限资源,自己的观点和文章能通过《宝安风》发表出来,并且因为是企业内刊的缘故,受限相对宽松一些,竟发挥出了互相促进的作用,杂志越办越有影响力,像谢百三、胡占凡等人都持续地在宝安风上出自己的文章。这要换到近10年,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期间,杂志虽然谈及中国宝安集团自身的内容不多,但因为名家名篇的存在,让读者读起来有料有趣,也对企业的品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提升作用,成为宝安企业文化一张独特的牌。集团也一度想把《宝安风》从内刊变成公开出版刊物,并差点运作成功。
而最近的这10年,《宝安风》面临着全新的内外环境。外部环境早就进入信息传播倒挂时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新载体。2000年以前,信息传播的渠道特点是所有的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单一到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甚至广播接受,而一个城市往往只有一家电视台、一张报纸和一家广播电台,信息源单一的特点就是受众只能通过为数很少的渠道或者信息,受众向发布信息也只能通过为数很少的渠道发布。
2000年以后,信息传播出现了两次变化,一是各种都市类报纸的出现,二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倒挂时代的来临。就是从一个信息源对着所有受众单点引爆传播变成了单个受众每天一醒来就受到无数个渠道信息的轰炸,受众从被迫接受信息到主动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接收。
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源,自己的观点可以选择许多渠道传播,企业内刊这种定向传播的窄众媒体就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几无可能以吸收名家名篇的形式提升影响。这段时期也是企业内刊变化最大的,许多一度很有影响力,受众广泛的内刊转为电子读物甚至停办。
重新寻找或者说定位核心价值成为企业内刊的关键转折。这时候的《宝安风》恰逢中国宝安集团二次创业期,定位为向外界展示企业发展的窗口,对内反映企业生产建设销售一线中的人和故事。以“文火慢炖”的方式打造企业软竞争核心实力,起到上通下达的沟通和宣传作用,承载企业文化传播和社会责任的宣传。
运作机制上最重要的一个变化,编辑部引入了媒体采编工作流程机制。在一期的出版周期内,先搜集线索,再讨论各线索的价值,最终确定当期专题,然后各人分工领命前往基层一线去采访涉及的人和事,最终成文后统一规划。因为采编部门的人都有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相对很多企业由普通文职人员担任编辑工作来说,编辑部适应这个新工作流程少了很多磨合,文章能有多好的成色就看当期人员有多细的心,使多大的劲。
这期间也做出了“宝安投资的前世今生”、“宝梦想 安未来”“有趣的马应龙 有料的马应龙”“未来已来 有才者赢”“我们一起走过”“握指成拳 全力以复”等专题刊。《宝安风》杂志连续多年被评为“深圳十佳企业刊”,在集团多次大学校招现场被一抢而空也是对这一时期《宝安风》的肯定。
庆幸的是,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宝安风》也始终获得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成为一批又一批宝安风人的压力和动力。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作为宝安风杂志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搭建了“宝安风”公众号,公众号的形式和载体与杂志不同,内容以短平快为主,选题的策划及内容采写和编辑上也完全不同于杂志,虽由同一个团队操作,需要时时做到神经分裂,杂志的归杂志,公众号的归公众号,公众号现在一年要推送近200多条的信息,经过几年的运作,现在的宝安风已经是呈现杂志和公众号两条腿并驾齐驱的态势。
我到宝安风编辑部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年底了,在陈部长的帮带下接了宝安风杂志,陈部长退休后宋军宋部长带领我们,我编了一年的宝安风后转编宝安地产杂志,然后又转岗去做其他工作了,到现在一直在品牌管理部。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宝安风历史上那些牛逼的高手们如张凤春老师张洁等的交往,也已经不是因为宝安风杂志,但是仍能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灵蕴和劲头。而陈部长和宋部长的严厉和细心,以及待我们如小兄弟一般的温情则是另一种温暖。
我之后宝安风的主编经历了李明峰和兰惠两任,明峰灵气十足,文字优美,兰惠耐心细致,他们紧贴集团转型时期的需要,把宝安风杂志带入了另一层面,更多的偏向内部,用集团陈主席的话说就是把宝安风办成外界了解中国宝安的窗口,让外界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经历了什么,多去反映基层第一线的东西。
严格的说我可能是宝安风主编里干的时间最短的,历任前辈和领导,包括明峰兰惠更有资格评价宝安风的历程,体会也更深刻,而我这10年在品牌管理部对宝安风的最深体会是更新迭代的是技术,留存历史的只能是文字,300期的《宝安风》背后绝不只是简简单单几百本杂志。
2021年2月8日
(李志红:媒体任职记者编辑多年,2011年加入中国宝安集团,历任《宝安风》、《宝安地产》主编,现任中国宝安集团品牌管理部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