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方氏族谱》序
陕南镇安县西口地区,是我的家乡,与湖北陨西县接壤。西口这个地方,海拔千米上,山挤土地窄,生存实不易,于是激活了人的勤劳与智慧,因此也不乏阔人、猛人与雅人。我很小时就听到一个说法:“项家的钱袋吴家的枪,方家的笔杆写文章”——算是小地方的三大家族吧?只是方圆不过三四十里地,包括零星外迁百余里、数百里的族人。
所谓“方家笔杆写文章”,并不是方家出了绍兴师爷类人物,也不是出了大诗人大文豪,实际指方族人比较重视孩童念书识字,于是成年人里教书与行医者偏多。老师夜夜批作业,医生天天开处方,这两种职业四季不离笔杆子是吧?当然偶尔也写个文章,比如替人写诉状,过年写春联,受邀修家谱,等等。
其实方家最显著的家风是:多半持斋诵佛。我考上大学后,才破戒开荤,真叫愧对祖先,大不孝也!
有关修此家谱的信息,全部来自两位老师:方周珑老师,方英主老师。方周珑老师,我的小叔父,以下简称珑叔;方英主老师,我的堂兄,以下简称主兄。两位老师叔侄关系,一生亲密,如影随形。每次来见我,都要说起修谱事,从采集撰写,说到校正修订。二师跑了很多路,出了很多力,甚至倒贴费用,皆是为了宗族公益事业,让人感动,钦敬。
珑叔博览群书,洒脱率性;珍视传统伦理,又与时代同步,尤以文才与交际闻名远近。正因如此,外族才高价请他续谱。因此由珑叔主修方族谱牒,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根筷子难吃饭,便有了另一根筷子,正是主兄。主兄天真好学,总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开车呀上网呀,一接触就会了。做事又麻利,加上协调能力与热心服务,自然而然的,被推为族长了。可惜正当盛年时,忽然辞世!在此一悼,深表缅怀。
有关家谱的记忆,其实很早了。我几岁时,每年正月初一,总被大人领着去给五祖父方继成拜年。五祖父必定要说家谱,拿出来让大家看,发黄陈旧,念叨着如何重修。五祖父学问大,笔口两利,书法很好。终因时代限制,也没有经济支持,修谱事便成了老先生终生遗憾。
我祖父方继明,兄弟中老七,字朗然,名医。博学多技,谨言慎行,亦主张早修家谱。
改革开放有了条件,六叔方周玑(也是老师出身)发起了修谱事,当然也是四方奔走,采集与整理。历时数年,费力印制了草稿本。这个前期劳动,理当记功。
修谱是个繁琐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人力财力。信息渠道所限,恕我无法一一具名彰显。好在族谱家谱,原本自家事,奉献者并不图什么名声。
中国文化有“家国一体”说,所以国史是宏大的族谱,族谱是微观的国史,只有两者兼备,相互补充与参证,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来历与去向。
我们这支方姓,就我所知未必准确,迁徙线路大概如下:河南禹州市→浙江杭州市淳安县→江西南昌市进贤县→湖北黄石市大冶县→陕西商洛市镇安县。上面地方我都走马观花过,也拜谒了几处方姓古宅与祠堂:府邸宏阔,古木接天。由是深感方姓之盛,唯东南耳!出过不少厉害人物,比如方腊、方孝孺、方以智,方苞、方志敏、方毅等。敬仰前贤而思齐,没错,却也不宜过分炫耀,因为中国每一个姓氏,都出过俊才英杰。
东南方氏族规家训,警示丰富、条款甚多。不过大抵儒家伦理,可以概括八个字:耕读传家,仁义孝悌。前四个字其实也正是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以农为本,礼仪之邦。
当下正值民族复兴大时代,意味着每一个中国姓氏都要同步复兴。传统农业古国日见跃进为现代化强国,根本原因是重视了科学技术。而方族人在读书教育上,过去似有点重文轻理,看来需要矫正。当然理想的状态是:文理并重。从这个角度看,《七修方氏族谱》的竣工,是“文”的成果,对于发扬祖辈美德、增进家族凝聚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故奉序志贺。
方英文 沐手敬撰
2021年3月20日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