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风 吹过天地
——《宝安风》出版300期系列之五
第四任执行主编/主编 老莫
过一个美妙人生并不难,刘慈欣在三体前传里写道,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迷上它,投入全部身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然后就不知老之将至。
当我老之将至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年轻时已经摸到了这扇门,那就是在办《宝安风》杂志的那段时光,可惜当时并不知道。
1994年底,决定从《证券时报》跳槽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南方周末》负责经济版,未来的人生就是做更地道的媒体,成为一个彻底的文化人;另一个就是经师妹王小屋介绍,来《宝安风》杂志,进企业转型成为一个经济人。可惜,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常常一个决定会成为两种不同的人生。
本来,已经打包了全部家当准备迁往广州南方报系,但最后一刻,应陈昌华部长和李志强兄之约一起在南园路的华神火锅吃了一餐饭后,被他们介绍的宝安集团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所打动,心神往之,然后心身往之。
记得来宝安风以后编的第一期杂志里就有马小虎师兄写的一篇关于经济人假定的文章,但那时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正在蜕变成经济人。至今记得,在那篇文章里马博士谈到了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经济人的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可惜当时并没有读懂,否则,蜕变的方式也许就会不同。
那时的宝安风还在深南路宝安大厦的一个住宅里办公,除去老部长陈昌华,编辑有王小屋、李宁太,还有熊考核,我们几人轮流主编,美编是小韩,排版是海伦,基本上顺延传统内刊的风格,主要是内部人写,写内部事。当时宝安集团人才济济,特别是战略研究中心,有很多优秀作者,除去马博士、还有曹学林博士、孟博、刘义方、李志强等等好多人,陈主席亲自撰写重磅文章,陈部长坚持多年写评论,二级公司当中还有王方明等一些同事也都积极供稿,外部有专家顾问团也可约稿,编辑起来并不困难。
但我那时还沿袭了公开媒体的思维,深感内刊内容过窄,传播效果有限,毕竟那时杂志印发几千份,多数都寄给外部有关机构,如果内容上不做扩充与提升,担心收到的人没有兴趣读,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没多久集团搬到笋岗路的宝安广场,我被任命为杂志主编,就开始谋划内刊公开化,后来张信东、宋军先后加入,大家共同努力,这个办刊思路日益成型。首先是把内容定位做了调整,以经营智慧、管理人生为办刊宗旨,突破纯粹内刊的局限;其次、在内容上做了较大改变,重新规划了板块和栏目,把公司以外的内容扩充到绝大多数,主要是财经与管理,因此约了一批公开媒体的记者、还有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包括后来的央视台长胡占凡、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都曾长期开专栏,著名作家张贤亮、还有目前的经济学家巴署松等人都曾提供专稿,媒体记者当中包括如今的财经大V刘晓博、财经周刊主编韩澄宇、证券时报的子夏、南方报系的谢翔、北京的王安等都曾发过比较有份量的稿件;另外,在版式上也做了较多尝试,当时港台杂志的版式在内地还很惊艳,就参考人家的模样反复修正,尽量做成公开媒体的样子。
那时国内的舆论环境还不似今天这样开放,但我们作为内刊,被关注程度较少,反而没那么多限制,这是当时能够约到这些外部作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的确因此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反响。
虽然那时的杂志已成故纸,那时的一些作者已成故人,不可否认的是,当时那种无拘无束地历练发挥还是非常锻炼人的,尽管常常为了一个封面折腾到后半夜,但那个过程,看着这本杂志日益趋向理想的模样,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小得意的。
在此之前,《万科周刊》在企业内刊界影响较大,但我们经过改版转型,受到关注的程度也有较大提升。巧的是那时的万科周刊主编正是同校同系的全忠师兄,彼此颇有一点比学赶帮超的味道,这种氛围甚至影响了深圳乃至全国的一些企业报刊同行,让他们挺羡慕的,因为大多数内刊都不太被允许做得像我们这样外向。
而我们能够做到,现在回想,应该有两个根本原因,其一是得益于董事局陈政立主席开放包容的战略格局,集团是最早一批深资北上走向全国的本土企业,同时陈总也很超前的注重文化品牌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充裕的人财务支持,特别是比较开阔的视野;其次则是老部长陈昌华的信任与放手,给我们提供了最自由宽松的环境,几乎我们所有想法都无保留地支持,让我们不受任何局限地去折腾去尝试,在职场上,这样良性的大环境叠加小环境并不多见,遇到了就值得珍惜,经历过就值得铭记。
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我们当时那个小团队,不仅努力而且优秀,在我心目中小屋的文笔有直追张爱玲之势,难得的才女,后来去北京主编很有影响力的心理杂志;信东则是非常难得的媒体人,来之前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投资导报专刊主编,后来陆续创办证券时报财经周刊、新财富杂志、创富志等知名财经媒体,足见他们的卓越的功力;宋军虽然不是媒体人,但他的经济学硕士背景给杂志带来了更加浓厚的财经底蕴。海伦虽然瘦瘦小小的,但耐心与毅力不俗,常常都陪我们熬到后半夜,最惨时把她累哭了,却仍然还能坚持,不论我们怎么反复改版,她都没有怨言。我自己也在那段时间写了一些相对满意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当时的环境,自由之思想,开放之精神。
再后来调到集团其他部门,与宝安风的因缘渐行渐远,值得欣慰的是后来者都很优秀,虽然人不太熟悉,但很高兴看到宝安风在他们手中办成了企业内刊界的长青树,办成了宝安集团的一张亮丽名片。
转眼已是四分之一世纪,新人换旧人,少年变白头,但宝安大厦里缭绕的烟雾,宝安广场上彻夜的灯火,清水河宿舍里轻快的笑闹却仿佛就在昨天,仿佛明天早晨走出家门就能重新相遇,然而岁月无情,李宁太、刘义方、谢百三、张胜友、张贤亮、邹兆鹏......这些曾经印在宝安风上的名字已经如风而逝,其他曾经的伙伴也都已星散天涯,但那过往的岁月却将因宝安风而长存。
我知道此刻的回忆既不完整也不准确,但那份感受是真实的,历久弥新。感谢陈主席、陈部长提供的工作机遇与环境,感谢小屋、信东、宋军、海伦所有曾经的宝安风小伙伴,感谢所有记得或者已经忘记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素未谋面的读者,因为只有众缘合和才能成就那曾经的宝安风,成就我年轻时的那段美妙人生。
缘来是宝,缘住能安,缘散如风。
2021年1月5日
(老莫,原名张凤春,资深新闻出版人。南开大学双学士,曾供职于黑龙江广播电台,证券时报。历任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副部长,《宝安风》主编,深圳盈多利网络公司总经理,华强上市公司总助。创办盈多利财经网,中华企业报刊网。出版长篇小说《股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