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刊】诗品雅轩•非马作品展(196-200)【总第1040期】
《中国诗歌周刊》精品创作中心出品
主编:兰馨月儿

【從零開始】非馬詩全錄(#196 - #200)
STARTING FROM ZERO
-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illiam Marr (#196 - #200)
#196 友誼商店
#197 小巴士
#198 挑擔的老嫗
#199 羅湖車站 At Luohu Border Station, 1980
#200 照鏡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友誼商店
──返鄉組曲之五
在友誼商店門口
我親眼看到
面紅耳赤的夕陽
因拿不出護照
被硬生生擋駕
我也明明看到
黯然地他轉身離去
卻在無意中發現
什麼時候
他竟又擠在櫥窗外
同眾多妒羨的眼睛
向內張望
友谊商店
──返乡组曲之五
在友谊商店门口
我亲眼看到
面红耳赤的夕阳
因拿不出护照
被硬生生挡驾
我也明明看到
黯然地他转身离去
却在无意中发现
什么时候
他竟又挤在橱窗外
同众多妒羡的眼睛
向内张望
1980。10。18 非馬詩No.196
發表處所﹕
笠詩刊(104期);遠東時報(1981.1.13);
聯合副刊(1981.3.31);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
《白馬集》; 大地縱橫

小巴士
──返鄉組曲之六
馱著滿腹離愁
在千瘡百孔的土道上
僕僕顛簸
越近深圳
路途越是
斷腸
超載的小巴士
越磨磨蹭蹭
不肯向前
我知道它
怕在天黑前趕到終點
怕眼睜睜看著
又一批不願離鄉背井的遊子
三腳兩步
越過邊界而去
小巴士
──返乡组曲之六
驮着满腹离愁
在千疮百孔的土道上
仆仆颠簸
越近深圳
路途越是
断肠
超载的小巴士
越磨磨蹭蹭
不肯向前
我知道它
怕在天黑前赶到终点
怕眼睁睁看着
又一批不愿离乡背井的游子
三脚两步
越过边界而去
1980。10。18 非馬詩No.197
發表處所﹕
笠詩刊(104期);遠東時報(1981.4.21);
羊城晚報(1986.9.18);《白馬集》; 大地縱橫

挑擔的老嫗
──返鄉組曲之七
眉笑眼開
把我手中笨重的行李
一把搶了過去
挑在肩上
頓時
她步態蹣跚
而咬緊的牙關
卻連連迸出
「不重不重!」
她不知道
她龜裂的腳板
正叭噠叭噠
一下下
重重打在
我負疚的心上
挑担的老妪
──返乡组曲之七
眉笑眼开
把我手中笨重的行李
一把抢了过去
挑在肩上
顿时
她步态蹒跚
而咬紧的牙关
却连连迸出
「不重不重!」
她不知道
她龟裂的脚板
正叭哒叭哒
一下下
重重打在
我负疚的心上
1980。10。18 非馬詩No.198
發表處所﹕
笠詩刊(104期);海洋副刊(1982.12.2);華報(2001.7.13);
《白馬集》;《非馬集》;《篤篤有聲的馬蹄》;
《非馬短詩精選》;《非馬的詩》;《夢之圖案》;
一刀文學网非馬專欄;大地縱橫;

羅湖車站
──返鄉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個鐘頭前我同她含淚道別
但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極了我的母親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這兩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這拄著拐杖的老先生
像極了我的父親
他們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並不相識
離別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親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著拐杖的我的父親
彼此看了一眼
可憐竟相見不相識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1980。10。18 非馬詩No.199
發表處所﹕
笠詩刊(104期);遠東時報(1981.1.13);
海洋副刊(1982.12.2);羊城晚報(1986.9.18);
華報(1994.9.15);網絡八十年代詩選;《白馬集》;
《非馬集》;《篤篤有聲的馬蹄》;《四人集》;
《非馬短詩精選》;《非馬的詩》;《夢之圖案》;
詩刊(2002.3.上半月刊);詩選刊(2002.5);
一刀文學网非馬專欄;《露天吧4--一刀中文网在線作家專號》;
《澳洲彩虹鹦》第20期(2009.10);
詩詞在線;大地纵横;北美枫;美华文学论坛;伊甸园;
澳洲长风论坛;湾区华人论坛;常青藤;中国风;
酷我;梅园文学;诗生活;文心社;中国诗赋网;
诗歌报论坛;非马博客;《新诗三百首》,林平主编(2015)
博客中國(A); 環球華報新詩潮,2017.9.13;
陈长江主编《诗歌经典2017》;脸书;微信;
《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周鹏程 主编,2016,2018
AT LUOHU BORDER STATION, 1980
I know she is not my mother
my mother is in Chenghai
I bade her a tearful goodbye ten hours ago
but this old woman with a cloth bundle in her hand
looks so much like my mother
I know he is not my father
my father is in Taipei
I am going to visit him in a couple of days
but this old man staggering with a cane
looks so much like my father
they meet on the platform
glancing at each other
and are indeed strangers
having been separated for over thirty years
my mother with a cloth bundle in her hand
encounters my father staggering with a cane
on the platform of this border station
they exchange glances
and, alas! don’t even recognize each other
*Like so many Chinese families, my family was split by the Chinese civil war. My father with my elder brother and myself lived in Taiwan, while my mother with the rest of the family remained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80, I visited my m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poem was conceived on the train waiting to depart for Hong Kong at Luohu(Lo Wu)
Station which was then China's only doo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ppeared in:
《澳洲彩虹鹦》第20期(2009.10);大地纵横;诗生活;
北美枫;美华文学论坛;伊甸园;澳洲长风论坛;
湾区华人论坛;常青藤;中国风;酷我;梅园文学;
文心社;中国诗赋网;诗歌报论坛;非马博客;脸书
後記﹕去年秋天,當我隨著人群湧上從香港開往廣州的火車時,心情的冷落—既不激動,更乏熱情—連我自己都有點吃驚。在家裡同離別了三十多年的家人靜靜相聚了一個多禮拜,又黯然地分手。在回到美國之前,我又到台北看望年邁的父親,同時也看看朋友。台北日新月異的繁榮熱鬧,不但不曾化解我心頭的冰塊,反而增加了它的重量。我想我大概是病了。
這樣懨懨地過了一個多月,直到有一天早晨,吐出積食般吐出了這一串詩,才覺得好過些。
『舞鞋與泥腳』是在香港直達廣州的火車上,看到熒光幕映出優雅的芭蕾舞時,泛起的一點矛盾心情。我一向喜愛芭蕾,但不知怎的,當我的眼睛一下子從窗外土灰色的現實轉到五彩繽紛的熒光幕上時,竟連舞者的一舉手一投足都使我覺得虛假可憎。
『孤單的旅程』則是我從廣州搭飛機到汕頭途中的一點經驗。當我發現我可能是機上唯一使用安全帶的旅客時,孤單的旅程更形孤單。
『小巴士』寫我回香港前小巴士漫長的土路歷程。
『羅湖車站』則是我在回香港的火車上,恍惚的腦裡以邊界的羅湖車站為舞台,演出的一幕時代悲劇。
后记:去年秋天,当我随着人群涌上从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时,心情的冷落—既不激动,更乏热情—连我自己都有点吃惊。在家里同离别了三十多年的家人静静相聚了一个多礼拜,又黯然地分手。在回到美国之前,我又到台北看望年迈的父亲,同时也看看朋友。台北日新月异的繁荣热闹,不但不曾化解我心头的冰块,反而增加了它的重量。我想我大概是病了。
这样恹恹地过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早晨,吐出积食般吐出了这一串诗,才觉得好过些。
『舞鞋与泥脚』是在香港直达广州的火车上,看到荧光幕映出优雅的芭蕾舞时,泛起的一点矛盾心情。我一向喜爱芭蕾,但不知怎的,当我的眼睛一下子从窗外土灰色的现实转到五彩缤纷的荧光幕上时,竟连舞者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使我觉得虚假可憎。
『孤单的旅程』则是我从广州搭飞机到汕头途中的一点经验。当我发现我可能是机上唯一使用安全带的旅客时,孤单的旅程更形孤单。
『小巴士』写我回香港前小巴士漫长的土路历程。
『罗湖车站』则是我在回香港的火车上,恍惚的脑里以边界的罗湖车站为舞台,演出的一幕时代悲剧。

照鏡
經歷過那麼多大風雪
還在乎鬢邊這一點小霜
等單薄的葉子落盡
我再鼓腮來一陣狂飆
照镜
经历过那么多大风雪
还在乎鬓边这一点小霜
等单薄的叶子落尽
我再鼓腮来一阵狂飙
1980。12。17 非馬詩No.200
發表處所﹕
台灣文藝(革新19號);台灣日報(1984.9.21);
亞美時報(147期,1990.11);詩林(總49期,1995.2.15);
《白馬集》;《非馬的詩》; 《夢之圖案》;
未名雜誌(1998第一期);非马博客; 脸书;诗中国;
《非马双语短诗鉴赏》;【非马特约•名人作品展】
LOOKING INTO THE MIRROR
After going through so many snowstorms
I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these tiny patches of frost
at my temples
Wait until all the frail leaves have fallen
I'll puff out my cheeks to generate a wild whirlwind
Appeared in:
Poems of the World (Autumn 2014);
《非马双语短诗鉴赏》;【非马特约•名人作品展】




《中国诗歌周刊》顾问:非马
非马(1936~ ),本名马为义,美籍华人科技工作者,诗人,艺术家。原籍中国广东,生于台湾。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曾任职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业余写诗,著有诗集《在风城》、《非马诗选》、《白马集》、《笃笃有声的马蹄》、《非马短诗精选》、《非马的诗》、《非马集》、《非马新诗自选集》(四卷)等19种,散文《凡心动了》、《不为死猫写悼歌》及译著《法国诗人裴外的诗》、《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等多种。主编《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台湾现代诗选》及《朦胧诗选》等,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包括两岸的中学及大学教科书,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曾获『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伊利诺州诗赛奖』、芝加哥『诗人与赞助者诗奖』及世界诗人英文诗奖等。曾担任北美中华新文艺学会、芝加哥华文写作协会、《新大陆诗刊》、《东方杂志》、《诗天空》、《常青藤》、《文心社》、《北美枫》、美华论坛及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等顾问,《新诗界》及《国际汉诗》编委,《当代诗坛》编审等。多次入选《国际作者及作家名录》。在美国,他的双语诗创作也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与高度的赞誉,一位美国评论家曾把他列为包括美国著名诗人桑德堡在内的芝加哥诗史上十位值得收藏的诗人之一。

《中国诗歌周刊》
诗社机构简介
顾问:桑恒昌 非马 恒虹
诗评委:今音 蓝棠 西风 陈传燕
美术、书法顾问:
柯林胶 许广纪 一现飞鸿
社长:蓝棠
副社长:兰馨月儿 柯羽 羽君
主编:兰馨月儿
副主编:今生无悔 谭绿松
执行主编:羽君 思雅 江南
梁兵 高凉之子
美术总监: 曾志强(诗刊封面设计)
钟沛任
编委:
思雅 素宏 江帆
羽君 时光 一禅
吉祥 你若安好
大江 苏凌 娇君
景谦 黄山 阿郎
葛烨
宣传部长:强弓
主播团长:江帆
主播副团长:紫菱菱 曹钧 京鸽
主播总监:兰馨月儿
金牌主播:
远方的家 徒步 岁月如歌
蓝调 宝泉 刘静 思雨
问道 阿郎恋曲
宽厚的微笑 光沐
一、古诗词选稿中心
二、现代诗选稿中心
三、精品系列创作中心
(国风雅韵、新诗美韵)
四、专题创作中心
五、诗评工作室
六、“华之韵”朗诵团
七、审稿中心
八、音像工作坊
九、编辑工作室
十、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