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三棒鼓艺人张孝丙
作者| 彭文前(陕西)
“杉树湾那个张毛伢,简直是一个三棒鼓神童。”这是47年前,我经常听到一些成年人这样说的话。这个张毛伢是谁呢?原来是人们不知儿童时代张孝丙这个名字时的称呼,现在是早已被“张师傅”代替了的张孝丙,同时也是我们大河镇大河坝社区三棒鼓真传队主力队员、多才多艺的张孝丙。
(一)
张孝丙,1962年10月生于大河镇大红管理区马家坝村10组,小地名杉树湾。他6岁时就失去了母爱。后来,他便跟爸爸和后娘过日子。他的父亲名叫张富堂,以买卖猪牛为业,经常到大河、旧司等集市赶集,个人爱好喜欢唱山歌;他的七叔叫张金堂,以务农为业,个人爱好则是爱唱三棒鼓。受到父亲和七叔的双重影响,张孝丙自幼便知做生意要讨价还价,也喜欢唱山歌,尤其喜欢唱三棒鼓。他七叔特别喜欢他,便经常教他唱三棒鼓。其中有一首三棒鼓词是:左来左边挡,右来右边让,细伢六岁死了娘,来了救命王。这,唱出了张孝丙有后娘以后的喜悦之情。那时,没备有三棒鼓道具(锣鼓),张孝丙就经常拿着一把薅锄当锣敲,边敲边唱这板词。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他七叔给他多教一些。长辈们见他如此,自是喜爱有加,都喜欢听他唱三棒鼓,还特地给予物质奖励,每唱一首给一颗水果糖。这使得张孝丙更加努力地学习三棒鼓,获得的水果糖便越来越多,渐渐地唱的胆量也大了起来。其他小伙伴们看到张孝丙唱三棒鼓获得水果糖吃,都找各自的爸爸或妈妈发脾气要水果糖吃。可是,那时候不像现在买糖这样容易,绝大多数小孩儿都很难吃上一颗水果糖的。张孝丙喜欢同小伙伴们玩,有时候还给小伙伴们平等地分水果糖吃。 物质奖励的力量不能低估,张孝丙越来越爱唱三棒鼓了。又加上他记心好,有的三棒鼓词,只听或唱一遍就记下来了。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天籁之音,格外让人喜欢听。其父母等感到特别高兴。他七叔见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便设法多教他一些三棒鼓词。不久,张孝丙能够独立唱几十首三棒鼓词了。旁人都羡慕他三棒鼓唱得好,还说要是有大人带的话,可以出门打三棒鼓了。

(二)
旁人此说还真的很灵验。张孝丙10岁那年,社潭管理区枫香坪村9组,小地名谭家湾(那时候叫中坝大队第13队)一老孺人去世,到灵堂打三棒鼓的有方圆百来里都很闻名的樊玉章师傅,以及樊师傅的早已出师的徒弟田景杰、田延江、彭文武、张泽伍等。那时候,没有别的文艺活动,三棒鼓艺人特别吃香,每到一处表演,方圆二十来里的一些人知道后都不辞辛苦地赶到表演现场观看。所以每表演一处,用人山人海来说观众,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正因为这样,张孝丙的七叔时背时托地带着张孝丙从杉树湾出发,几乎是一直走上坡路地到谭家湾去看樊师傅们打三棒鼓。 然后不久,三棒鼓开始表演了。站位于丧堂外围院坝边的张孝丙骑在他七叔的肩膀上,眼睁睁地望着灵堂,待樊师傅某一首第四句唱完锣鼓刚好打完时,便开口唱道: 带我到这团。(悼念唱成吊念,方言,现在不少三棒鼓艺人还是这样唱)。 樊师傅和他的徒弟们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崽崽伢,感到特别稀奇,便要这个崽崽伢拢去唱。围观者同样感到特别稀奇,也希望这个崽崽伢拢去唱。于是,张孝丙在院坝外边旳人群当中,被大家像传砖瓦一样地传到了灵堂大桌上站着,不慌不忙地唱道: 张孝丙的身材比一般同龄人矮小一些,如果不站在灵桌上唱而站在地面唱的话,那么绝大多数围观者都看不见他。如果可以把近距离观众比作“頾鬚”的话,那么张孝丙的演唱,则可以用苏小妹说苏轼的嘴巴那句“忽闻毛里有声传”的话来表达了。见张孝丙如此年幼而唱得很好,直观者都目瞪口呆,不能直观的或矮个儿们都伸长脖子,双脚如模拟穿高跟鞋似的姿势站着看和听。 大概11点钟,给孝家帮忙的厨师们准备好了夜宵,支客士发话说凡是爱好到场的亲戚朋友等,都请宵夜,花鼓师傅们也休息宵夜。不一会儿,张孝丙的七叔因为第二天不能耽误生产队长安排的活路,便领着张孝丙宵夜后,给坐在东头火炉屋里的花鼓师傅们打了一下招呼,便打着火把往回走。
他们叔侄俩走后,张泽武说,要是这个伢儿肯拜他为师的话,他一定使张家出一个花鼓能人;田景杰因为其内助姓张,也说如果这伢儿拜他为师,一定是高师出高徒。田延江和彭文武却说,这伢如果要拜师,一定非樊师傅莫属。樊师傅好歹都没有说,只是甜然地笑了一下。我当然知道,樊师傅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表态的,因为轻易地表态要收张孝丙为徒,而结果事与愿违怎么办呢?再说,明明看到有两个徒弟都有意争着当张孝丙的师傅,岂有不成全之理?! 宵夜之后,花鼓师傅们继续表演三棒鼓,附近的人看到一两点钟才回家。 从此以后,这个崽崽伢唱三棒鼓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相邻的几个乡镇。现在回想起来,47年前我听到的“杉树湾那个张毛伢,简直是一个三棒鼓神童”的话,就是附近乡镇的一些不知名的人说的。 张孝丙在谭家湾演唱三棒鼓为什么能够旗开得胜,被人们说成是三棒鼓神童呢?原来此前他已经跑过江湖了:张孝丙五六岁时,他的七叔把他打个马马肩在石巷子肖家,社潭溪龙家,两三台田家等处唱过三棒鼓。这样的实践培养了张孝丙的唱功,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胆量。 1969年,张孝丙7岁时,就近上学到社潭中小学读书,业余时间迷上了三棒鼓,8、9岁时已经能够背诵三棒鼓词《一劝孝父母》《二劝为丈夫》《三劝为人妻》等等,尤其能够自己扯白唱了。所以10岁那年他在谭家湾唱三棒鼓,一点儿怯场的心理都没有,这自然为他唱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读书期间,张孝丙很听老师的话,读书写字等,总是认认真真地,深得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总是在优秀之列,起初是任班干部跟班走,后来升任年级干部跟年级走。参加学校业余文艺演出也很积极,教师们都很有好感。 自从在谭家湾那一回演唱三棒鼓以后,张孝丙向家长提出,要拜樊师傅为师。其实他的爸爸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同意,因为怕影响学习成绩。转眼之间,两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家长主动地准备了拜师礼物,亲自领着他去樊师傅家拜师。 樊师傅家住社潭溪村小地名老屋樊家院子。樊师傅除了是最闻名的三棒鼓艺人外,还是有名的篾匠师傅。那天,樊师傅坐在院坝外边划篾条,突然看见外坎下边石梯子路上有一大一小两个人朝上走,正琢磨着是谁时候,张富堂往上面一望,被樊师傅逮了一个正着,“原来是富堂老弟啊!你到哪里去啊?”樊师傅问道。“专门到玉章哥您家里来啊!”张富堂回答说,与儿子孝丙继续前矮后高如两级人梯在石梯上往上“移动”;一走拢院坝,樊师傅就起身将他们父子俩迎进到屋里去了。樊师傅的爱人沙妈迅速地奉上一杯热茶,张富堂双子手接过茶杯,抿了一口茶后便说道:“樊师傅,今天到您家里来,是专门请您教我孝丙伢打三棒鼓的,从今天起真诚地拜您为师。”樊师傅其实早已猜到了这事,但却说道:“原来我以为要当师公的,由此看来,这个师公我当不成了咯。” “是啊,玉章哥。前两年,我到旧司或大河赶场,田景杰师傅或泽武兄弟碰到我,好几回都说要收我孝丙为徒弟,我都只是说孝丙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三棒鼓不予考虑。其实,我孝丙说要拜师就只拜樊师傅!这也是我的意思。”张富堂解释说。这在旁人看来,也觉得应该如此,毕竟樊师傅才是顶尖的师傅嘛。再说杉树湾与樊师傅家可以说是屋上坎下的,哪里还有舍近求远的呢?!樊师傅听了这番话后说道:“既然这样,那我只有当师傅了,那么请富堂老弟放心,我一定把你这个娃儿教好!”这时,连屋里坐着的其他几个人的脸上都好像出现了春天的样儿,不用说张孝丙心里有多高兴。 从此以后,张孝丙学习三棒鼓的劲头越来越足,樊师傅满心欢喜,连续三年的正月初一就带着他和伙伴们一起穿乡过镇跨省打三棒鼓,张孝丙一边练抛棒和抛刀技艺,渐渐地就成了一名最年轻的全能三棒鼓艺人。尤其可喜的是,连唱三棒鼓的腔调都与樊师傅的一模一样。每演一处,受众们都说是师徒双秀,因此争着请他们打三棒鼓的东家越来越多。

(三)
张孝丙的三棒鼓打得好,除了樊师傅的真传外,还有另外的途径使然。例如:1973年,张孝丙有成为参加来凤县文化馆三棒鼓培训班学习,还参加舞蹈培训。文化馆曾馆长、王兰馨、田诗学老师,南剧团曹应龙,小燕子老师都非常喜欢他,每次在学习班会上都点赞他,鼓励他。1974年,作为学校文艺队员骨干之一,他参加了鄂西(恩施)地区八县市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那时候,社潭中小学在全省都小有名气,再加上这个文艺汇演取得了好的成绩,社会反响更好。 前面走的路,可以算比较平坦。1976年,正好满16岁的他,与同样命运的学子一样,时逢高考取消,实在是一大遗憾!不过,这为他后来继续学习三棒鼓创造了条件,越来越被受众喜欢,不少三棒鼓团队带头人都争着要他入伙,他真的成了一个“香麝包”。
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年正月,在咸丰县青坪罗家坝李府打三棒鼓。得知主东请了12个人栽阳芋后,不能再耽误了,张孝丙等第二天早上吃罢饭后便抓紧时间叫辞,真诚地感谢主动大方仁义,表达依依难舍之情。这一唱啊,居然让主东改变了主意。主东说:“张师傅,我今天的阳芋不栽了,你们呢也莫想走了,观众们还要留你们玩。”于是又玩了一天才离开……
接下来又在离此大约五十里的尖山大石沟小寨打了六天六夜。有一年在咸丰县甲马池打花鼓,迎接的人很多,尤其是不少人争着拿锣鼓领着他们走。有一次烟洞坪的人和同车坝的人争了起来。张孝丙见此情景,便说先去烟洞坪,再去桐车坝。于是在烟洞坪打到晚上十点钟,观众还是不让走;桐车坝的人又催着快去,可想而知,桐车坝的人是多么地期待着啊。快到十一点了,为了避免大家熬夜太久,张孝丙装肚子痛;再加上王师傅老人(王秀元的父亲)的眼睛不大好,他们就说第二天去。可是对方的人说:“张师傅,下面还等着的呢,你肚子痛我们安排两个人背,王师傅我们安排两人扶起走。天啊!如此盛情终于把我们弄去了,打到晚上三点才告一段落。 1979年正月上旬,张孝丙咸丰县的杨洞玩得特别开心:观众当中,美女成群。中途休息的时候,一群美女有的说要与他同步散心,有的说要给他洗衣做鞋,有的说要他去家里玩,有的甚至准备了送他礼品和情书,最大收获是在甲马池岩上弯,一晚上打了23条毛巾,180多元现金。那时候每天的社会工资只有2.5元啊!最后一位女子爱上了张孝丙,张孝丙对她也有好感,二人都有意结为终生伴侣。那时候,张孝丙胆子也够大的,自作主张决定二月初把她和她妈妈带到杉树湾来看地方,首先将其母女俩安排到他的七叔(入赘五道水徐家寨子上向家)家里吃住,再安排人前来给父母递信,并吩咐爸爸妈妈好生打扫一下环境卫生。谁知递信的人回去说张孝丙的爸爸妈妈都不接受。结果以双子方尴尬告终。 转眼之间,1980年来凤县大河镇举行牛王节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川湘卾三省山歌比赛,张孝丙表现特别优秀,荣获青年歌手第一名,被《恩施日报》报道;来自四川的一局长还赐给他“歌王”名称。第二年,在高洞、旧司、大河三镇花鼓擂台赛当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名次。此外,张孝丙还擅长彩连船、九支鞭和夜锣鼓(孝歌),插花挂红,接亲送亲支客等。 俗话说,姻缘前世修。如此优秀的张孝丙,原来天生一对的配偶,就在五道水下面的曾家府上,一名叫曾月芝的姑娘,如花似玉,早已爱上了张孝丙。张孝丙于1984年正月得知此情后,马上请媒人说合,因此于是年10月就结婚了…… 后来有了孩子,在家里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只好出门打工。1997年,即将进入人生黄金分割时期(36岁)的张孝丙(35岁),便背井离乡,先后分别到河北、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打工;2017年,已有20年“工龄”的张孝丙已有55岁了,他收获满满,便回到大河镇到黑家坝村龙洞湾新修一栋130平方米的5层楼楼房。每每说起修房这事,他总是说感谢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大家都知道,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关于“有人”这方面,张孝丙是值得自豪的:他这个家人丁兴旺,二子一女,早已成家立业,现有孙子孙女共四个,外孙两个,共计十四人。在这个方面,与其他同龄三棒鼓艺人相比,张孝丙同样是优秀的! 1988年8月,张孝丙的老表结婚,接他闹新房。张孝丙知道老表父子俩不和睦,便想借此机会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就老表结婚后要怎样孝敬二老,夫妻俩要互敬互爱,当父母的要怎样对待儿媳为主题,唱到新郎心坎上了,老表含泪与新娘拿着崭新的毛巾来给他脸上擦汗,围观者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四)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孝丙在外打工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回到家里干什么呢?打三棒鼓!由于打工期间一心一意挣钱,几乎与三棒鼓绝缘了的他,只好重拾夙趣,又打起三棒鼓来。开始一段时间,有经常演唱三棒鼓的艺人说张孝丙退步多了。我心里有数,并且认为优秀的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干自己感兴趣的事,仍然还是优秀的。事实证明,张孝丙就是这样的优秀的人。例如:现在在三棒鼓行业当中,像他那样全能的三棒鼓艺人,仍然是凤毛麟角。于此,仅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例如:去年6月18日,咸丰土乐坪相隔大约50米的都姓游的甲、乙两家办丧事,张孝丙这一拨在甲家打三棒鼓,另一拨在乙家打三棒鼓。另一拨先开始打,听众们先睹为快;大概过了二十来分钟,张孝丙这一拨才开始打起来。由于这两家隔得近,有些看热闹的乙家跑到甲家一看就再也不走了,有的甚至还到乙家去邀人到甲家来看。结果乙家几乎没有人看了,主人家很不满意,这一拨半途而废,一个红包都没得到,只好尴尬地收场了事,半夜多点儿就往回走;甲家这边,张孝丙和其伙伴见看的人越来越多,更是聚精会神地唱,两个鼓前面的桌台上赫然一大堆红包,观众们多次爆发出掌声。孝家被唱得格外满意。后来,我于8月中旬路过土乐坪,听到当地人如此说来,心里甜甜的,暗自认为这是应该有的效果啊!再如:去年9月29日板沙四组杨某去世,一场三棒鼓打下来之后的第三天,参与演唱的王秀元说,张孝丙还是比一般三棒鼓艺人都厉害些。是啊,这是我们大河镇大河坝社区三棒鼓真传队的骄傲和自豪。可举的例子还很多,仅举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张孝丙未“泯然众人矣”。如果有人想明白这个原因的话,那么非张孝丙之愿学而勤学莫属也。这是我们这个真传队的共同点,或者说这是我们这个真传队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体现。 现在 ,张孝丙即将进入60岁的门槛,以前的张毛伢和神童之双称早已全部被张师傅所取代。现在,张孝丙的孙儿孙女,受其爷爷的影响,跟着爷爷唱三棒鼓,但是最终能否成为真正的三棒鼓艺人,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真正的全能三棒鼓艺人毕竟离不开天生之禀赋!但是,我还是很希望张孝丙的孙儿孙女都心想事成,预祝小朋友们更上一层楼! 综上,我真心希望三棒鼓艺人也好,还是其他行业里的奋斗者也好,都能够像张师傅那样勤奋好学,不断进步。这样的话,就没有干不好的事!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者简介:
彭文前,生于1956年4月,男,土家族,中共党员。执教于来凤县大河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多家学会会员。从教43年来,曾长期任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2003年辞去),教过初中多门学科,历年获得常规教学大检查的“优秀”,德育、语文、地理、数学等论文均有获奖或发表,其中,语文论文有200余篇在全国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八届14人次荣获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者称号;《再议“永之人争奔走焉”》等论文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特等奖。为宣传教育教学新闻等,在县、州(包括荆楚)教育网上发表300余篇。还发表了散文、诗歌、随笔、曲艺等。出版特色专著《艺海古韵》、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勤耕苦耘集》和散文集《岁月深处》(五人合著)。辅导的学生作文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及在报刊上发表100余篇,多年被报社、杂志社评为优秀指导老师;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获奖20余篇,函授毕业论文10余篇均合格过关。有多条格言分别发表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二)红旗出版社出版、《“八荣八耻”箴言录》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华名人格言》(三)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业绩先后被收录在《青年教师明星录》、《中国当代教坛名人传记》、《21世纪中华英才大典》及《世界华人杰出专家名典》等书籍中。2008年10月,被中国青年教师协会和中国素质教育报告编委会评为“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2010年12月,被中国教育研究会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标兵”。在2011年秋季“课堂比教学”活动中,荣获全县初中组特别奖(全县唯一)!个人教研课题获县一等奖(全县唯一)。2012年11月22日,县电视台工作人员和《直播恩施》节目组专程来大河中学对其三棒鼓教学和楹联诗词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向全州推介。创作的《计划生育》、《大家要知法守法》等先后在县《来凤计生》、《政法网》上发表,《歌唱“八荣八耻”》发表在《南方经济时报》上。截止目前,共计创编7000余首“三棒鼓”词,约14万字。
本期审核:王文(西安)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