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诗情画意,(本名贺孟章),50年生人,大专文化,河北平乡县人,退休前任县法院副院长。爱好文学,现为邢台市诗词协会理事,文章诗词曾多次在河北法制报、燕赵都市报、邢台日报、以及刊物上发表。2012年出版诗集《新声新韵》。

和父亲的一次聚餐
作者|诗情画意(河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还普遍很差。农民劳动一天挣的工分,只合两三角钱。一年四季吃窝头啃咸菜。只有到春节时,才舍的包上一顿饺子。干部、工人的待遇也很低,当时我的工资每月只有二十九元五。那时的饭店,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饭”店,不卖酒不炒菜,只有馒头面条一类主食,还要用粮票去买。最好的饭,也不过就是油条和焖饼。当时的邢台市只有太行、邢台饭庄等几家国营饭店,买饭要排老长的队。饭店的大厅里,有几张漆成黄色的单桌和十几条板凳。人多时,连个座位也找不到,只能站着凑和。卫生条件就更讲说不得了。
七四年五月,也就是我调到县电影公司工作的第二年,到邢台地区电影公司参加《电影放映技术交流会》。会期是三天,与会人员的吃住,安排在地委的南招待处。南招待处环境很优美,大院里绿树成荫,花木扶疏。一排排的客房,整洁明亮;宽敞卫生的餐厅,配以紫檀色的大圆桌和靠背椅,食宿条件在当时是邢台市的最高档次。南招待处是不对外营业的,一般只接待地委、行署和其直属机关的会议及上级的来邢人员。由于和南招待处是近邻,关系处的也很好,所以地区电影公司的一些会议食宿,才得以在那里安排。 会议的伙食标准是一天八角钱。个人交三角,会议补助五角。午餐四角,八个人一桌。菜是五荤三素,主食是馒头米饭随意。这样的待遇,对于离开农村不久的我,无疑是一次难得的享受。
会议期间,二哥领着父亲来邢台看病,找到了我。那时弟弟在长春上学,回邢台谈对象,也和我们见了面。考虑到父亲来一趟邢台不容易,又正好赶上我在这里开会,很想让父亲也在南招待处吃一顿饭,但觉得不一定好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会务组说明了情况,没想到领导很爽快,一下给了我五张午餐券。我便和父亲一行五人,走进了南招待处的大门。餐厅的服务人员很照顾,让我们五人单独坐了一桌。也上了八个菜,只是在量上象征性的少了些。餐桌上,大家没怎么说话,邻桌的同行却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父亲也没说几句话,但看的出来父亲是非常高兴的。我想父亲的高兴,不全是因为南招待处的一顿丰盛午餐,也许是看到我小有成就,弟弟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并在邢台找了个对象而感到欣慰吧。当时父亲是什么也没有说的。

午饭后,我和弟弟陪父亲在达活泉公园逛了一圈。父亲的精神非常好,也很有兴致。多次说:“邢台发展的真快,比以前大多了”。在从地下冒泉水的池子旁,父亲还给我们谈到他年轻时去过的济南趵突泉。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陪父亲在饭店吃饭。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我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尽管自己曾多次到过风景名胜的地方,也多次出入宾馆饭店,但都没有想到过父亲,这成了我一生中的最大遗憾。
父亲是一九八七年去世的,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当我想起和父亲的那一次聚餐,都感到是一种深深的抚慰和眷恋。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