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洪达 , 生于 1954年,四川人,本科毕业,1971年6月在云南孟定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副指导员。八年后返城在成飞工作,退休后在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公司工作。喜欢读书爬格字,酷爱文学和旅游!

《云南兵团知青轶事》连载(九)
作者|邹洪达(四川)
我们连队的知青投毒案(五)
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人们常说: 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一点不假。李端彤进入云南白药厂后,在原料车间工作。他那爱钻研,执着进取,好强,善应对,广交际和爱说爱笑的性格,很引人注目,也很受欢迎。加上他的知识面广,掌握的技能较多,能为车间解决不少问题。他渐渐成为骨干,受到领导重视。让人万没想到的是,他加入了党组织!一个劳改过的人,要入党,多么的不容易,可谓奇迹。不仅如此,他还担任了党支部委员、车间工会主席、工段长。有次,云南白药集团召开记者会,在记者会上,总裁王明辉、党委书记戚太云二领导,让李端彤答记者问,从这看出李端彤在白药集团里还是个能人。李端彤的确不简单,也不知他是如何改变别人对他的成见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云南白药厂领导对一个失足青年的宽容大度,大胆选用。我想,从某种角度看,李端彤还是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和有些支边战友认为,李端彤的案件颇似后来的马加爵案,可他们两个人的结局完全不同。李端彤最后入了党,提了干,成了家。而马加爵则去了另一个世界。李端彤投的毒,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被人服下,也可能就是群死群伤的后果。那样的话,李端彤将和马加爵是一样的结局,所以说李端彤是幸运的。

李端彤在外面越来越风光了,地位、收入等条件都与农场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有些人看来李端彤真是“咸鱼翻身”了。但李端彤与钟xx的婚姻却坚如磐石,始终不离不弃。李端彤想办法把钟xx调到了昆明,他们在农场生下的孩子也随之迁到昆明落户。夫妻俩,不仅把孩子拉扯大,还一直照料李端彤的老父亲,直到给老人送终。
时光一晃就是四十多年。如今李端彤与钟xx都已退休。李端彤退休后并没有闲着,他编印了四本书。书中有他的人生感悟、评论、药理知识、药方、养身健身方法、专业讲义、小诗、短文、通讯稿、管理经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党组织建设规划等等。书中插有照片,洋洋万言,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挥洒自如。涉及的面十分宽泛,着实花了一番功夫。若他不是勤学多思的人,他哪里写得出这么多东西。从他的书中,不难看出,李端彤身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李端彤是跌过跤子的人,但他却没有因那事而沉沦。无论是在农场,还是返城进入白药厂,他都是用激情去拥抱事业,拥抱人生。始终不渝地追求美好光明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不凡的执着劲头,这真难能可贵。正是他的激情所在,他才勤学多思,不断进取,有所建树。纵观他的人生轨迹,我认为,他不仅是个充满正能量的阳光人,还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一些人眼里,凭李端彤的相貌才智和后来的业绩,他完全有条件抛弃钟xx,而另寻新欢。但他没有。 他始终没忘记钟xx在他最窘迫时,给予他的温暖和抚慰。李端彤考了驾照,买了车(他那个年纪的同学很少有人会开车)。经常载着钟xx出去玩。对曾经和他友好相处的人,也很感恩和记情,他没有忘记,队里专门腾出一间大瓦房给他俩口居住。他曾几次开车,带着钟xx回孟定,看望农场的老工人,老朋友。2008年孟定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庆时,他兴致勃勃地开着车,带钟xx去参加了。至今,他还和农场的朋友保持联系。他这些德行,深为我们这些钟xx的战友肯定。

屈指一算,我也已有四十多年没见到李端彤了。1980年我去孟定农场出差时,我曾呆过的砖瓦队的老指导员刘祖典送给我一树香蕉,让我分一点带给李端彤,还带了些黄豆捎给他。我经昆明时,把东西送去他家。很遗憾,当时李端彤两口子都没在家,只见到了他母亲。当时,他家那房子虽然有点旧,但很气派。看的出,那是过去有钱人才盖得起的房。听说他家那房已拆迁,他们现在的住房也很不错。
当我们今天念着战友深情时,也没有理由忘却当年知青群体中的互相争斗和倾轧。投毒事件,可能给李端彤造成了至今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也使他和他的同学间形成了一条深深的沟壑。这些年来,他都没与他的同学有来往,也不愿与人谈及那事。和他同在昆明的同学,大多数有五十年多没见过他的面了。

李端彤之经历告诉我们:人世间的平等、包容、善待、尊重是多么重要啊!
借网友、战友云南的《印象》一诗抒怀(稍改动):
往事点滴走笔端,文章有瑕真情牵;芬华远去暮色浓,知青悲喜铭史篇。
放毒案的故事到此结束,此际,我衷心地祝愿李端彤、钟xx夫妻快乐、健康、长寿!也祝愿所有的兵团知青战友们快乐、健康、长寿!
(未完待续)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