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颇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吃龙鳞饼、理发……一系列习俗令这个身处春天的节日暖意融融。

“二月二”为什么是“龙抬头”?
“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还有“春龙节”、“春耕节”的别名。谚语常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实际跟古代对天象的认知有关系。
古人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划分为四组,按照它们大致的模样,“四象”就产生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难看出,东宫7宿正是被想像成一条巨龙。
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接近子夜时分,代表“龙爪的星宿也现身了,这就是“龙抬头”。又恰逢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后来便衍生出“春龙节”等种种说法。

“二月二”习俗非常多,各地都有。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农业社会,蚕桑业占有重要地位。传说蚕神为女性,所以,古时设有先蚕坛,供皇后祭祀之用。所以,这一天,皇帝得‘亲耕’,皇后要主持蚕桑仪式。民俗学专家王娟解释。
“二月二”的小零食
人们从小到大总会经历很多节日,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不少传统节日的习俗都会多少跟饮食沾边。
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二月二,炒豆豆,金豆开花龙抬头”的说法,人们用“炒豆子”的方式祈愿风调雨顺。这里所说的豆子,并不是咱们平常吃的黄豆、大豆,而是用面做成的一个个小丁。经过翻炒之后,面豆子金光灿灿,寓意着金豆开花、五谷丰登。

在山西怀仁,人们摆起“引钱龙”。在当地,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的水瓮打满水,然后在上面用鸡蛋、豆腐、麻花、挂面摆起引钱龙,祈愿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二月二”?当然要去理发啊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在江苏扬中、安徽九华山等地,“龙头节”这天,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剃毛头”,期盼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鸿运当头。
在江苏扬中市区的一家游泳馆里,挤满了来理发、洗澡的孩子和家长。平时九点营业的游泳馆七点就开门了,上午不到九点,等待理发、洗澡的孩子们已经排到了20多号。家长们都想在这一天给孩子们剪头发,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福星高照。
在安徽九华新区,各家理发店的生意也格外红火,不少家长给孩子剃毛头,希望讨个吉利,让他们有一个新的开始。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惊蛰节气,传说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龙抬头。过了“二月二”,农民们就要忙着春播,于是赶紧剃头理发,准备农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二月二”理发去旧的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味儿
“二月二”的习俗当然还不止这些。由于龙的吉祥寓意,“二月二”的不少饮食被加上了“龙”的头衔:饺子叫“龙耳”,面条叫“龙须”,馄饨叫“龙眼”……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变得有趣了。
春是四季之始,意味着希望。“二月二”到了,农民们会“打囤围仓”,一边还要说着吉祥话,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期待到了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民俗学专家高巍说,“二月二”跟惊蛰日期接近,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蛇虫。有时人们会在“二月二”到来后,在床头、水缸角落里开始,把灰一类的东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绵延到屋外,叫做“引龙回”,期盼将毒虫们“镇住”。
无论是理发、驱毒虫,还是吃盒子菜、龙鳞饼,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取一个“万事随心”的寓意。芦岩说,毕竟现在物质生活这么丰富,已无须再靠过节来满足吃点美食的愿望,过节,过得其实是背后的那点老传统和文化味儿。
来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