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洪达 , 生于 1954年,四川人,本科毕业,1971年6月在云南孟定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副指导员。八年后返城在成飞工作,退休后在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公司工作。喜欢读书爬格字,酷爱文学和旅游!

《云南兵团知青轶事》连载(八)
作者|邹洪达(四川)
我们连队的知青投毒案(四)
李端彤的爱情,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可谓一见钟情,奇缘。
他出狱后,农场便安排他回昆明探亲。当时,正逢两年探亲一次的成都知青,第二次探亲高峰。在他探完亲,返回孟定的路上,同车有一个成都女知青,不慎将一桶从家里带去的菜籽油倒在了车厢地上,这女知青,见四处流淌的油,心痛不已,慌乱无措。李端彤见此情景,立即起身相助,从行李袋中拿出一件衣服来,帮忙揩拭油污。这一举动,让那女知青大为感动。彼此一聊,巧了!竟都在电站一连呆过。话题自然就多了。他俩越聊越投机,越聊越近和。这女知青,就是和我同校的钟xx。李端彤比钟xx大两岁,已经23.4岁了,关了五年才出狱,背着劳改犯的皮。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他是被社会所鄙视的人,他能对恋爱择偶有什么奢望?而钟xx,祖籍广东,由于她能听懂连里华侨的粤语,大家叫她“翻译”。她老实巴交,平日里寡言少语,略显孤僻的她,少有人给予她关爱,也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她深知自己的相貌、聪明才智等方面没有什么优势。见到眼前的这个相貌白净,穿着整洁不土,机灵善言,热心助人的李端彤顿生爱恋之心。分手时,两人已经有些恋恋不舍了,钟xx李端彤互相记下了通信地址。钟XX回到连队一个星期,就收到了李端彤的来信。

从此以后,每逢星期六,钟XX都在收工后,急匆匆地步行往李端彤那赶。从到了星期天下午,钟XX又要匆匆走回电站。那是一段什么样的路啊!那是一段有二十五丶六公里,要步行四丶五个小时的漫长之路。那是一段雨天一包糟,旱天一把刀,要爬坡过坎的土路啊。钟xx,一个弱女子,孤身一人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无论是盛夏炎热酷暑,还是雨季的淫雨绵绵,还是浓雾迷漫、寒气侵人、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季夜晚,钟XX始终坚持不渝地来回奔波,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她调去六分场才结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爱情,爱情,这都源于爱情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李端彤也深深地爱着钟xx,他在写给钟的一首小诗中最后写到:我最亲爱的人,那人就是钟xx。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他俩那么相爱,李xx是个大男人,为什么不是李端彤去电站看望钟呢?而忍心让一个弱女子来回奔波? 我想,李端彤是有难处的。当年的投毒案给他落下的心里创伤太大了,彷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一直在笼罩在他心上,挥之不去。他不愿意去见杨x等他那些同学和连队的老工人。他会不会有顾虑,怕再着惹麻烦上身。
据说,当钟xx的家人得知女儿找了个劳改犯,全家人都竭力反对,坚决不同意。钟的父母都是一辈子清清白白,老老实实的老工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多次来信劝阻,可钟xx已铁了心,始终不为所动。并在探亲时,将李端彤带到成都父母。钟的父母,见李端彤模样端正,为人机灵,心地善良,不象个坏人,很会来事,慢慢地对李端彤产生了好感,思虑再三,最终也就同意这门婚事。

人们常常把爱情比做美丽的鲜花。依我之见,如果用红柳来比喻李端彤和钟xx的爱情更恰当。他们那种并行不悖,彼此相亲相爱几十年,曾不为旁人看好的,看似没有芳香和艳丽,没有阿娜多姿的爱情,正如中沙漠中的红柳,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雨露滋润,却在干旱、贫瘠的沙暴中,顽强地拱出地面,将根深深地扎在沙丘中,狂风刮不走,沙暴埋不没,一点点地向上崛起伸延,最终向人们展现出它的朴实美丽的风姿。还象那峭壁石缝中的青松,咬定大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知青大返城后,李端彤回到昆明,进入云南白药厂工作,钟xx回到成飞工作。
(未完待续)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