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我和夫人、女儿驱车400多公里,回她们的安徽老家,看望还生活在乡间老宅的岳父岳母。

二老的老宅位于阜阳市界首范寨村,这里北靠皇姑河,南靠八丈河,西临太郸路,地处中原,水土资源丰富,东与双庙镇接壤,南与赵庙镇隔河相邻。当地以农业人口为主,土产主打小麦、大豆、桔梗种植。
岳父范兆影今年76岁,岳母任秀美73岁,我夫人素丽是他们的长女,她还有三个弟弟。两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子孙满堂,这个家庭不缺爱。二老身体都还不错,还能下地干农活。四个孩子都不在他们身边生活,但都有意把他们接到城里一起过,但老人家不舍得丟下住了四五十年的老宅,故土难离。
我每次回去,看着破旧的老房子,旧到极致的家具,以及他们简陋的生活状态……内心总有几多不安和愧疚。
老宅大门
老宅院落
厨房窗户
厨房碗柜
二老与女儿共同做饭
老人亲手发的馒头
作者夫妇与二老共进午餐
2019年,孩子们努力地为改善二老的生活出钱出力,在宅基地上建房给他们养老。建房时,二老披挂上阵参与建设。眼见着400多平米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心里乐开了花。楼房南北朝向,朝南的方向是一望无际的田地。这房子搁城里头,就是独幢别墅。房子落成,二老站在阳台上眺望,希望的田野尽收眼底。
孝顺的儿女为新房配置了全套实木家具,品牌电器也是一应俱全,就等着二老乔迁了。然而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老人家始终没有搬进新楼房的迹象。新建的楼房闲置着,似乎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这次回家,听到岳父岳母道出心里话,他们说,后悔让孩子们建这房子,住这房子用电用气用水多浪费啊!还是住老房子好,农作物留下的柴禾烧大锅灶,一年都烧不完;院子里有老井,吃水用水浇地方便还不花钱;院子里还有地,种着各种蔬菜,生活也方便。
先秦时期中国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二老这样朴实的庄稼人,离不开土壤,对耕地不离不弃,就能丰衣足食。风雨飘摇的老屋,永远是他们心中的太平盛世。
环顾老屋,我仿佛还能感受到遥远的从前,他们一家人挤在屋檐下苦中有乐的生活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不再与他们朝夕相伴,甚至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但二老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家庭和睦,就特别欣慰。
二老的老宅,是烟火与沧桑的年代写真。他们这一代人,过惯了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的日子,想让他们改变是徒劳的。
在和二老的攀谈中,我隐约感觉到他们迟迟不肯搬进楼房住,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经过深入追问才找到答案,原来他们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万一在新房子里走了,一定不吉利。
新房子客厅局部
房子建好后正值秋天,老人站在新房子楼上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面对二老道出这般实情,我一时无言以对,但内心很是挣扎。善良的父辈似乎还生活在传统的世界里,还是那个有一壶老酒就可以心满意足、人生无憾的人。
又到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时节。对于对父母饱含深情的儿女们来说,想什么法子让二老接受康养理念住进楼房,无疑成为我们2021年要完成的课题。
作者简介
梁平,新闻从业34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