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萌
作者:程占全 演播:女人心
应朋友之约,曾经写过关于夏、秋、冬的杂感小文。可总是遗憾着,没有写出春的文章。我总在想:写春,写啥呀?有啥可写的呢?无非就是充满希望、春意盎然、孕育新生命之类语言罢了。纠结了好长时间,至今也没能写出关于“春”的文字来。
今年冬至到了,我忽地又想起了写春。因此,一连好几天搜集冬至以及冬天和春天的资料,我发现,我这个念头是有道理的。百度上说:气象学上的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而冬至后太阳高度回升,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太阳回升,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搜寻阅读着,我隐约感到:冬至了,也就是春在萌生、孕育!
一直过了小寒,家乡的冷这才登上舞台。尤其是今年,好像十几年来气温没有下降到二十多度,天又没有雪,干巴巴地冷着,人们大都从心里感到无奈。据说大多数飞禽走兽都是有灵气的:大雁的行为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到了小寒,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往北飞回故乡;而喜鹊呢,会冒着严寒四处寻找着枯枝,开始在树桠上筑巢,准备孕育后代。这几年家乡山里的野鸡逐渐多了起来,不要远走,就是在北镇庙西的山沟里,时不时地听到野鸡鸣叫,开始寻找自己的同伴。难怪有人说,眼下北方家乡是天寒地冻,可那些大自然的生灵确能在冰天雪地之中感知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喜鹊筑巢、雉鸟欢鸣,表示霜雪满天的小寒已透出了春的生机。在古人看来,它们都是有意识的,它们各有各的使命,并且息息相通。还是元稹说得到位: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这样琢磨着,始终没有动笔。“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这样想着,不觉大寒在暖洋洋的和风中来到了身边。天气虽然依旧寒冷,但“严冬腊月尽,又是一年好春时”。大寒”,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 “寒气逆极”,故谓“大寒”,严寒是“大寒”时节的特点,谁都知道物极必反,过了“大寒”就是“立春”。今年的大寒适逢腊八,天是阴沉沉的,随着南风还不时洒落阵阵雪粒,说来也怪,可就是不那么冻手冻脚。难道春天就这么惊人神速地跃上了树梢,要不然,怎么就瞅着那忍冬的枝头现出点点红来——啊,原来那是去秋结的红果!哦,看那边海棠的枝条已红润起来,就像要发芽、吐叶。我知道那是不能的,你看那枝头,几颗不愿离去的小小的海棠果,经一冬的锤炼还坚挺地挂在哪里呢。可他们在风中跳着最后的舞蹈,他们是知道的:新的海棠果正在孕育!
我隐约感觉到:这种透露的灵动和生机,不正是春在萌动吗!在这冰天雪地中,草木蓄势、禽鸟做窝、萌生信念……万物都在跃跃欲试、蓄势待发!我在想,你看甲骨文从“萌”到“春”,我们就已明确感受到先民的心里:萌,依《说文》草芽也。虽说本义是草木的芽,可由“萌”生发出的词汇就寓意深刻多了,比如:萌甲,指嫩芽,花木的芽苞;萌兆,预兆;萌象,事物的萌芽和征象。尤其变为动词后,更新意迭出,像:萌茁,草木发芽;萌动,开始发芽;萌发,发芽;萌阳,新生的阳气;萌通,萌发生长;萌起,开始、发生等等,不一而足。而春呢,《说文》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本义就是四季的第一季。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喜气也,故生;春者何,岁之始也。
春在凛冽中蕴含、春在沉睡中躁动、春在无言中萌生!春之萌是萌之春,我们从古人的“萌”“春”中,看出了历史的渊源和深厚的内涵,总能给人思考和启迪。是时候了,萌动的迟早是要萌发的,也总是倔强地萌生着,以至于欣欣向荣、硕果累累、五谷丰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