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城鲍城何人建?
郭光明
济南东部有鲍山,海拔119米,今属历城鲍山街道办事处鲍德社区。唐代诗人李贺的《梦天》,言“遥望齐州九点烟”,说俯瞰济南北部,有九个山头,而其中一个,便是鲍山。由此可见,鲍山之名,由来已久,自古盛名。
鲍山,因城而名。晋代地方志专家伏琛在其《三齐略记》中称,鲍山本无名,或有名非鲍山,只因山下有城,名鲍城,故而名曰“鲍山”。
而鲍城,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亦有记载,称“鲍城,在县东三十四里”。其中,“县”指历城县,即今济南老城区县东巷、县西巷。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于钦更进一步明确,鲍城仍“鲍叔仕齐食采”之地。
鲍叔,史上亦称鲍子、鲍叔牙,春秋时期颍上(今属安徽)人,生于公元前723年(亦说公元前716年),卒于前644年。其祖上为夏禹之宗亲,其父鲍敬叔凭借贵族之血脉,世袭齐国大夫。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仅次于“卿”的较高爵位,享受封地特权。鲍叔作为典型“官二代”,年轻时,与同为贵族的管仲一起步入商界,一同励志、创业、打拼,打下一定经济基础后,眼睛瞄准上层建筑,并审时度势,分别投靠有可能登上王位的齐僖公二儿子公子纠、三儿子公子小白。
后来,齐僖公死后,其大儿子公子诸儿即位,史称齐襄公。无奈之下,鲍叔随公子小白出逃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奔向鲁国。而齐襄公,不但无能,而且昏庸,从而导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公子小白眼看时机成熟,于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各带一队人马回国,准备争抢王位。为阻挡公子小白回国,管仲设下埋伏,不料想人算不如天算,小白躲过一劫,顺利上位,史称齐桓公。而鲍叔则力荐管仲为相。从此,二人走上历史舞台,成就春秋第一个霸主。
而鲍叔因推荐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成春秋五霸之首有功,故而得封地鲍城。所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鲍山在山东历城县东三十里,下有鲍城,为齐叔牙食采处。上有叔牙墓。”
食采,又称食邑、采地、封地、封邑,始于周武王姬发,意指将某地作为封地分封给有功之士或宗亲,封主享有封地的税收、徭役、军事大权。而齐桓公之所以将鲍叔之食邑,封于鲍山一带,亦缘于这片区域,不但是齐国都城临淄之外的次中心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交通便捷,道路发达,土地肥沃,这从后来的齐晋鞍之战、齐鲁长勺之战以及秦始皇东巡等,均可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