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洛:当代著名诗评家、散文家、学者、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多所大学兼职、客座、名誉教授,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出版《诗美学》《诗国神游一一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等诗学著作与诗文化散文著作约三十种。摘自:李元洛著《千年至美莫如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二O二0年十二月版。
多义与哲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所咏的桃花是桃花中别开的一枝,而在所有咏桃花的诗作里,他的这首诗则又可以说是一枝别开。根据诗的题材与体裁的不同,诗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门类。主要是以大自然的景物作为抒写对象的,名为写景诗,或称写景抒情诗或风景抒情诗。风景诗大略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描写风景,只要作者具有审美的眼光与情怀,加之手中握的是一支妙笔或彩笔,自然便是佳作,如李白的名闻天下的《望庐山瀑布》,如杜甫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另一种则是虽系写景而却有或明或暗的寄托,或隐或显的哲理,如王之涣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如苏东坡味之不尽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属于后者,而且应在写景而有所寄寓的风景诗大会中于前列就座。庐山的大林寺有三处,分别以上、中、下冠名。上大林寺在庐山之西大林峰南、香炉峰顶,为晋代所建的佛教著名寺院。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45岁,被贬为江州司马已经四年。这年春天,他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之间建有草堂以供游憩。四月九日,他偕好友元集虚等十七人聚会于此,复同游并投宿于大林寺。他同时写有一篇《游大林寺序》,记叙了自己偕友前来的游踪,以及寺内外的景况,并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诗人触景生情,因口号绝句云:
在古人的诗歌创作中,“口号”与“口占”大致同义。作为诗的标题用语,意为未经起草,随口吟成。遥想千余年前已经颇著诗名的白大诗人在大林寺当场口占此诗时,他的多位同游的朋友,当然都会洗耳恭听,并且应该纷纷即席发表赞颂与评论之词,有如一个临时的小小而热闹的作品研讨会。可惜那一切都已风流云散,未曾留下片言只语,只留下白大诗人的大作让千年后的我们前来评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亮丽多彩的桃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的《周南·桃夭》篇中就闪亮登场了,以后历代许多诗人文士都少不了替桃花写照传神,为后世读者留下不少名篇俊句。在白居易之前,李白就有“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之句,张旭也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之词,而杜甫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则更是歌咏桃花的名篇。白居易接踵而来,其《大林寺桃花》一诗,空间上以广阔的“人间”作背景,以狭小的“山寺”为画面的主体,并点明题目中的“大林寺”。人间四月繁花似锦的景象以“尽”极而言之,而山寺的“桃花”不仅补足题目,“始”字与“尽”字又构成强烈的两极对比,“盛开”则描状其夭夭灼灼的盛况,也就是说,人间包括桃花在内的百花都已经凋谢,山中的桃花才开始举行盛大花展的开幕典礼。如此铺垫之后,诗人才感慨系之,以“恨”与“转”和“无觅处”与“此中来”,表现以前春归无觅的怅恨,以及如今在山寺又乍逢春色的惊诧与喜悦。这首别开生面的咏桃花之诗,虽是纪实之作,却构思新颖,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审美的喜悦与惊讶,意境深远;但我以为,从诗的多义性的角度而言,它还蕴含了见于言外令人味之不尽的哲理。义有多解,多义而非单义,是诗歌语言或者说是诗歌语言的弹性美的特征之一。一般说来,诗的语言应该讲求确定性,如果没有确定性,无从索解,诗就会变成云雾充塞的雾霾之地,或是晦涩难明的不解谜团;然而,诗也常常要求不确定性,即模糊性,也就是义有多解,而不是只有一种明确固定解释的单解。这种明确与模糊的统一,意义与多义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有助于一中见万,在有限中见无限,刺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语言的多义性与多解性,这虽然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术语,但我国的刘勰的《文心雕龙·隐秀》篇早就提出过“重旨”与“复意”,唐代诗僧皎然的《诗式》,也有过“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观点。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李贺与李商隐的某些诗作,就具有多义性的特色,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我们不也是可以作如是观吗?《大林寺桃花》一诗,除了赏读者所阐释的种种内蕴与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从多义性的角度而言,全诗似乎又蕴含了某种哲理。欣赏者依据诗所提供的联想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美的探寻与体会,可以做出多样而合理的解释:它是说事物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是说普遍性中还有特殊性?是说看问题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说世上的事物发展与转化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诗无达诂,读者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年早春时节,学生邀我去梅溪湖畔赏春。我已垂垂老矣,春天却正年轻,有动于衷的我以《春游梅溪湖》写了四首绝句,其中之一是:“半世流光去绝踪,白头长忆少年红。春华已逝藏何处?都在桃腮柳眼中!”美景令人沉醉,人生感慨良多,读者朋友,我的诗尤其是最后那两句说的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