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梦(二)
文/任迎春(河南)
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给我讲,说父亲年幼时,就随我爷爷奶奶上山西逃荒要饭,不满十五岁就去给人家放牛,历尽了艰辛受尽了苦。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到林县后,父亲迅疾回林县老家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了村里的儿童团长,站岗放哨送信,为林县的解放尽心尽力。林县刚刚解放,父亲就被组织推荐到安阳师范速成班学习,学成后即回乡参加了教育工作。先后在林县临淇、泽下(现在的五龙镇)等许多地方教书。从西山到东山,再从北山到南山,辗转山区四十余年,像一支燃烧的红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怨无悔地贡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我的父亲教了一辈子的书,直到退休从没有离开过这方热土。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像一棵戈壁胡杨,命运把他栽植到哪里,他就在哪里根深叶茂地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父亲的一生平凡、艰辛而坎坷,但他的胸襟宽广如海纳百川,总是埋头苦干,笑对人生。再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任何困难,也没有无法跨越的沟沟坎坎。他总是趣味盎然地给我们讲家乡古老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他说乡下水土养人,生活在那里才能接地气。因为有庄稼地的气韵笼罩,有青山的呵护,有绿水的滋养,灵魂才能清透而不失灵秀。还说乡下有云卷云舒的四季风光,有季节分明的农事劳作,坐在村边能够听到农作物拔节的声音,也可以看到雨雪落地的迹象。他还说农村自然天成的纯真,非常符合智者山高水长的生活理念。父亲还经常教导我要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说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故乡。
我这个少小远离故乡的游子,经过40多年蹉跎坎坷的岁月,如今怀着湿润的惆怅回到老家时,发现故乡翻天覆地巨变,在感慨之余勾起了我满满的乡愁。村人相见不相识的宭境,变成了我对家乡四周巍巍群山和淇河潺潺流水以及童年蓝天白云的无限怀念……
老家以前山坡开荒种地,能种的坡地都种上了玉米,栽上了红薯或其他经济作物。可是现在风沙大了,地表水也深了。淇河上游由于段段截流河水也变浅了。然而,无论身在何处,对家乡的眷恋,始终埋藏在我的心底成为我永远不泯的记忆。
悠悠临淇盆地,郁郁五龙丘陵,处处都是人们汗水滴过的土地,但盆地是良田,应让它五谷遍地,丘陵是山地,该让它绿树成荫。绿色是生命之色也是自然永恒的主体,地归地,山归山,水归水,一切还是要顺应自然天成为好。 2008年,中央农业部已将淇河沿岸大约60平方公里的区域确定为淇河鲫鱼生态繁殖区域,禁止人们随意捕捞。山坡退耕还林政策也正在逐步达到落实,绿水青山正在恢复它原来的容貌。想到此,一炷心香在我的心中燃起,暗暗地为故乡祈福。
昨天我又做了个梦。梦里父亲领着儿时的我走在村间小路上,路边树上有鸟儿在歌唱,山坡上有放牛娃悠扬的笛声,附近农田里有农人耕作的身影,水沟里有小朋友逮泥鳅捉鱼捞虾的嘻闹声。父亲给我讲着五龙洞的传说,给我讲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五龙人民保家卫国的故事……
梦中的故乡啊,但愿你能旧景重现!


任迎春,(网名:耘春一隅)1956年生,河南省林州市人。1974年参军,1989年转业。在河南新乡工作至退休。风鸣梧桐诗词群诗友,爱好诗词歌赋,長期参与风鸣梧桐诗词文学社的联诗接龙,爱散文写作,在部队和地方长期从事文秘工作。部队时曾写出大量的军用文书,那是战士的职责,解甲后又写出不少令人生厌的公文,那是为了生活。虽然爱好诗文,但不懂韵律。曾在小报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作品散见于军魂网、都市头条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