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英 (笔名:多多)一个喜爱诗词与一切美妙文字的烟火女子。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松风阁语》平台主编;作品散见于纸媒与网络。

翰墨留余香 妙笔著春秋
马英武先生,是我在二零一八年元月份的采风宴会上认识的。他沙哑的声音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马英武,生长在商洛市洛南县石门镇的青龙山下,背靠青山,面朝绿水,炊烟袅袅,不绝如缕, 田园风光无限美好。也许是他常年接受天地精华之灵气,才陶冶出来了他一身的艺术细胞。
二零一八年的端午节,是我第一次慕名前去马英武老师的家,那一天,俊峰、李斌、正阳、萧军 学艺等相约几人一同前去马老师家。马老师老早就等候在他家门口的公路旁,翘首以待,我们看见的时候,他还垫着脚尖向我们的方向眺望呢!恰似一个盼望着久别的亲人回家一样!
进屋落座已经是中午十二点钟,只见房涧上已经摆好了红木小四方饭桌,上面六个菜整齐的放着,一篮子粽子被马夫人端上桌,红红的豆子稀饭发出诱人的色彩,礼让一番才坐上桌,这不是虚伪,是第一次见马老师,必须有客人身份的那种矜持。我们边吃边聊,边拉家常说笑话,笑声穿出小院,漫过田野飞上青龙山在天空回荡。聊天中得知:一大早马老师的爱人就煮了一锅粽子,从水里捞出来正在淋水。马老师赶紧前去阻止:“不敢捞,不敢捞,我那一伙一会儿就来了”。马老师的爱人怪嗔道:“留着呢,你那一伙能吃了这么一大锅的粽子吗?这可是二十斤米包的喂!”马老师被问的不吭声了,挠挠头出去了。大家又是一阵狂笑。我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每一件如宝的物件,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他也不耐其烦的给我们讲解着它们的来历。还抽了马老师用崖柏做的旱烟袋,一缕松香味引发出诸多感慨!他高中毕业后,由于他家的富农成分,没有去大学进一步深造,就回家帮父母干活。好学,不服输,聪明的性格,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多次走出大山深处,穿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虽然不怎么繁华的城市也给了他不一样的文化艺术熏陶,他感受到了家乡没有的那种文化氛围,和文明的生活气息。在农村单调乏味的时间里,他爱上了书法。后来他遵循父母的旨意,完成了他的首要任务:成家立业。他取了个贤惠的媳妇回家,依然没有忘记书法的练习。接着他就被乡亲们先后选举成为生产队会计,村长,支书,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把村上搞得风生水起。接触的人群包括: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地痞流氓,才练就了他现在的火眼金睛。就他说的:在任一天,就要给乡亲们办实事,办难事。所以,家家户户都视他为保护神,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和尊重。写字占用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时间,于是,才会有以下的故事发生:

一 . 路人求字
同时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他指着我坐的那个玉石小圆凳,讲起了它的来历:他在门口有一个写字的台案,他正在挥毫泼墨,被一个开车路过借用他家卫生间的客人看见了,那人三十出头,说:“哇塞,这么好的字,求一副可好?”马老师答:“可以,但我也要养家糊口,不能白写,多少给些润笔费。”“呀!坏了!我钱不够了!”那人挠挠头,突然一跺脚说:“有了!”马老师还没明白他有了什么?说“干嘛一惊一乍的,想吓死我老汉呀!”因为,当时马老师不知道他是怎么出现在面前的,打量了一下那个小伙,心想:难道他会七十二变吗?只见那小伙跑出去,马老师好奇的远远的望着,只见小伙从车上搬下一只玉石小圆凳,跑回来笑着说:“一副”。马老师就扎好马步,只见他双目有神聚焦宣纸上,悬肘摆臂,“文江学海”四个大字,龙飞凤舞的躺在纸上,恰似一只只小青龙。写着四个字,是因为他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关爱和期望。刷刷刷,“天赐百福”。因为小伙开着大货车,听口音是个远方的朋友,所以他就给了这四个字,送上了他满满的祝福!那小伙还不肯,搬下最后一个凳子送给马老师说:“我家在湖北,我拉货经过这里,还会不会再有机会来这里,我也不清楚,就再写一副”马老师这一次满含泪花,感动的手有些微颤,点上一支烟,说,你坐下,先喝水,休息一下。然后抽完烟,一口气写了两幅字送给他。讲到这里,我看见马老师转过身去搽了一下眼睛,他显然被小伙感动了,久久不能忘怀。

就在他转身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他脖子的伤疤,学医的我立刻明白了他声音沙哑的原因。然后在我的询问下,他讲述了他那段心酸的往事。2006年的秋天田间肥硕的瓜果。栖息在农家里。草野的霜雾锁定了蟋蟀的声音,那满溢的夏与热,以及牛背上的笛声不知去了哪里?青龙山的树随风摇摆;时而滞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零零散散落下几片树叶。然而,这些并不影响树木在深秋的魅力。几朵野花都照样在山坡上开放。这时的马老师就像季节更替时的那么无奈,他突然声音嘶哑,出现了慢性咽喉炎的症状,咽部疼痛,咽部异物感增强,发声有点困难。赶紧去医院检查,想寻找声源,病源,得到的结果是一场与喉癌作战的战斗打响了!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终于打败阎王,击退小鬼,奇迹般的战胜病魔,站起来了,不过沙哑的声音永久的陪伴着他!自此,他更加的努力和勤奋,字体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我要在艺术大道上的荆棘丛生里,完成我的余生,坚强我的信念。大难不死,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我就例外。这次能够再生,就是上苍给予我的恩赐。我要以百倍的努力,回馈亲戚朋友,报答神灵庇佑的恩典。”他停顿了一下,又点了一支烟道:“我就是那个乌贼嘴死不硬,教师爷棺材里伸手,死不服输。”下来的十几年可想而知!说到这儿,他便起身,铺好宣纸,倒好墨汁,舔了舔笔,扎好马步给我们每人写了一副墨宝,第一个就给我写了一副“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望见这四个大字,仿佛看见了他这么多年的汗水和心血;看见了他每天伏案泼墨的姿势;看见了他十多年来忙碌的影子。

然后,他又指着院子里一大堆的玛瑙石说起了另外一个故事。玛瑙石是马老师当地的特产矿石,在市场上流动很快,有血色的,有绿色的,是非常好看的装饰材料。马老师就买了几十吨放在院子里,经营点小收入。有一天,三四个人前呼后拥着一个人进了院子。那人进门看到了那些玛瑙石,用脚左踢踢,右踢踢。马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人家毕竟是刚进门的客人,他也不好发作。那人就四处打量一番,进了马老师的书房,看着满屋子的字画,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指着那些字画,圆圆转了一圈说:“这都啥嘛?”马老师没有吭声,那人又拿起马老师在台湾得到的奖杯,翻来翻去看了老大一会说,“你还去过台湾得过奖?”马老师:“哦”了一声。那人又说:“这些字都是你写的吗?” 马老师礼貌的边回答:“是的”,边给那人发烟,那人摆了一下右手,示意不要。那人又从书房出来,来到马老师的那些工艺品旁边,瞧瞧这个,摸摸那个,终于在院子里落座。旁边那个随从来到马老师身边,对着马老师点点头说:“我局长,想请你给写幅字”。马老师一听是领导,说:“不写!”那人疑惑的说:“为啥?”马老师说:“人家本人没说,你知道人家喜欢不喜欢!”那个领导一听笑了,说:“我来就是请你写字的。”马老师说:“哦!那行,这就对了,我的字只写给有缘人!没诚意的、不写;不喜欢的、不写;仪式感太强的人、不写。”说完,马老师乍一看,夫人的水咋还没烧好,一贯利索的她今天是怎么了?马老师对客人们说:“不急。我去看看水好了没?”马老师一进厨房,看见水早就烧好了,夫人撅着嘴站在一旁,又怪嗔道:“喔来的是哪里喔二球,不给喝。” “嘘嘘嘘!”马老师赶紧阻止说:“人家是客人,小点声,不要让人听见难堪!”说完端着水出了门:“水来喽!”然后招呼完每个客人,就去台案前铺纸泼墨,每人一副。临别还特意送了那个领导一块玛瑙石,作为小礼物,以示诚意。那人心满意足的走到门口突然停住了,弯腰捡了一块成色好的石头,转身就要出门。——“放下”,马老师厉声呵斥。众人不解,纷纷回头望着马老师。马老师说:“这些石头,是我花钱买来的,我当它们是宝贝才买回来的。你进门的时候,我都看见了,你左踢踢,右踢踢,说明你根本就不喜欢。另外,我已经给了你一块,如果你不喜欢那一块,请放下,你拿这块拿走,如何?”那人说:“两块都喜欢!”马老师说:“那也不行,你今天只能拿一块,或者一块都不要拿,多一块都不行”那人说:“好吧!”用手捣了一下马老师说:“你呀………!”,拿着马老师给的那块石头出门走了。他就是这样的人,不畏强权,王爷侯爷都通通与我无关。这正是淤泥潭里自芬芳。当我还在勾勒当时的那个场景时,大家的掌声唤回来了我遥远的畅想,只见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份他的大礼。暮色苍茫中,我们在千恩万谢中道别离开......

二零一八年的五月二十三日,我们应邀去参加丹凤县万香湾的纪念《毛泽东主席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延安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的讲话催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讲话》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时至如今,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是呀!艺术是来源于群众,而服务于群众。无论是文艺的专业生产者还是文艺的普通爱好者,每一个人都可能保持自己的兴趣方向。然而,作为一种根本的追求,——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家必须时刻关注文艺如何以最大限度地产生正面的社会功能。”这次会议的意义深远,给我的启迪也很深。会议结束后就是大家进入互动的议程,人们都忙着找贾平凹老师签名,拍照。马老师也不例外,拿着小莲赠给他的有贾平凹老师签字的书籍,去和贾老师合影,结果和在给贾老师敬酒的大作家东篱老师相撞,两个有趣的人碰在一起,一定会有有趣的故事发生!两个人像有趣的孩子一样逗起嘴来了,乐的我们笑的前仰后合,开心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便于文化交流,为了把商洛的文化发展发扬光大,八月份贾平凹老师的棣花文化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丹凤县棣花镇隆重举行。洛南艺术界的朋友也应邀前去参加。我们应邀到达丹凤已经是晚上八点钟,灯火通明的丹凤县城,忙碌的人群,来来往往,个个都喜笑颜开,唯独剩下还没有着落的我们忐忑的站在路旁,等待接待人员的到来。由于参会人员比较多,接待不过来也很正常。马老师就害怕他的同伙受委屈,他说:既然你们跟我一起来,我绝不能让你们受委屈,被怠慢。他打电话发飙了,不一会接待人员疾步走来,还未见到人,道歉的话语就飘向了耳边。其实大家都很理解,这种接待,跟娶媳妇过喜事一样忙碌,忙不过来实属正常,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下榻到宾馆入驻了

他就是这样,如一个家长,如一个可敬可爱的大哥照顾着身边每一个与他有关联的朋友。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的负责担当!他在山阳留下的两个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他应邀去山阳参加了两个笔会。第一次是一八年春末夏初,他和其他几个笔友前去山阳县赫赫有名的旅游景区——天竺山,参加一个笔会,和所有的笔会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这次笔会遇见的人员不同,既没有官方领导,也没有乡绅土豪,观摩的是一群游山玩水,或者是信奉道教的善男信女。大家被他的笔墨所吸引,被他的幽默风趣所打动。观赏完云海松涛,花草树木,鸟鸣音频,就是聚在接待贵宾的客厅欣赏马老师的现场挥毫书法表演。自然要在一起探讨寒暄一番。当他拿起萧军老师著作的一篇有关他病程记录的文章,读给大家听,以便帮助大家对他自身的了解。当读到他战胜病魔的时候,他的事迹深深的揪住了在场的所有男女。一个很有气质,很漂亮优雅的女人,还没等他读完,不顾众目睽睽之下,不顾丈夫的慧眼神驹,竟然甩开丈夫牵着她的手臂,扑上去和马老师深情一拥。美得马老师逢人就说,日日面带微笑,时不时摸摸被吻过的那半边脸,我取笑的对他说:“马老师,赶紧改名,以后不叫什么英武英九的,就叫半边脸”哈哈哈,众人在一片笑声中散去,但马老师心头的喜悦,我估计这一生,可能都不会散去,还有可能在梦想“来生缘”呢!嘻嘻!偷笑中.......


第二次去山阳,是在同年的十月份去参加书江的《忆故风》第一个作曲传唱人的KTV唱片首发式。
那天早上阳光明媚,骄阳四射,一路上,一排排绿油油的树木纷纷后退让道,车子如同一条小龙,在蜿蜒曲折的路上爬行,我们都指着路边的山山水水,调侃马老师说:“你看这是不是你们青龙山和小青龙”。马老师幽默的说:“青龙山的小青龙就是首尾绵延起伏的山脉,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
嬉笑声中就到了目的地,会场设在县城一栋刚刚建成的临街门面房的二楼,一个宽敞的房间内。人员已经聚齐了,就等我们了,我们一行十个人,找了一个靠墙的角落空桌旁边坐下,就在会议刚要开始的时候,马老师说:“主持人给我们调换一下桌子,我们看不到”。就这样,我们被调换到了屏幕前的正中央,落座。他对我们说:“我们是来给书江兄弟的演唱会捧场来了,坐在那个看不见的角落里拍手,岂不是弄虚作假,我们是客人,就要有客人的分寸”。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给马老师点赞,我又长了一次知识。
二零一八年九月一日我们与贾平凹老师和他的恩师费秉勋先生,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地文友,在开学的第一天,学生报名之际,相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艺术馆里,就是为了亲临现场,一起见证“清风高谊费秉勋贾平凹的师生情谊展的开幕式”,继费老师的《贾平凹论》《中国古典文学悲与美》首发式的隆重举行。更有趣的是,五月份那次丹凤万香湾之行,率真可爱的书法家马英武老师和作家东篱老师两位老小朋友,因为跟贾老师合影相撞,彼此尴尬了一次。我一见东篱老师赶紧说:“姐姐,马老师找你”。“那个马老师”东篱老师显然是忘记了。我说:“就是上一次万香湾的那个老头,他可不是一般的老头,人家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马英武”。正说着我发现马老师风风火火从面前经过,我赶紧喊住他,只见东篱老师面带微笑,优雅体面的走上前去,伸出握笔著书的那只手,马老师也不含糊,握住东篱老师的手举的老高,还振振有词的说,咱也学一次台湾选总统的仪式。只见他的脸笑的就像爆米花一样的灿烂。握着人家东篱老师的手不松手,我一看,着急了,来了一个霹雳掌把他们分开,说:“也不害怕人笑话!”哈哈哈,众人大笑。这对欢喜冤家终于在众人的欢笑声中,握手互道祝福!谈笑甚欢。一派和谐!真心祝愿这两位老顽童永远开心快乐!
马老师率真有童趣,他的作品被好多领导收藏,远至台北,欧洲等地。最先是在《张怂是怎样炼成的》掌声中以《张怂都是有些真本事的》议论声中,名声响彻商洛、西安、渭南等地。(贾老师的老师费秉勋先生生日二零一八年在贾平凹老师学术馆前合影)二零二零年元月十八日,洛南作协的《松风阁语》平台的二零一九年《羊》征文颁奖典礼会议在洛南县中医院的会议室隆重举行,这次《羊》征文颁奖活动中,书刊出版的封面也是由马英武老师题的《白羊礼赞》四个字。他因去外地参加会议不能到场,但却捎来了他的墨宝两幅,一副是《阳春白雪》是给我的,一副是《冠山一凤》是给丹凤铁杆文友张小莲的。字里行间都是他对我们两个的鼓励和期许。
拿着这幅字,感觉沉甸甸的,滚烫滚烫的,它不仅仅是一张带有墨香味的宣纸,更是马老师的一份热乎乎的心肠,和满满的殷切希望!
这次还要感谢大书法家石冬鳌老师因为有事,酷寒腊月开会的早上,老师特意将墨宝亲自送到我手上又走了,模糊的双眼,望着远去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中。还有画家刘会军老师,李志全老师等等所有的老师,我会慢慢一个一个记录感谢!


九. 用眼光看世界!借趋势赢未来
马老师,就如一匹马一样,整日马不停蹄,奔跑在城乡之间,忙于泼墨挥毫,你要是跟在他后边追,是追不上的,必须事前联系。2020年春天,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须臾不能放松,走亲访友,朋友聚会成为奢侈。到了五月份,隔离解除,恢复正常,禁锢好几个月的脚步,总想放任于山野之中,约朋唤友。这不,丹凤的文友张小莲,约我一同前去拜访马老师。为了不跑冤枉路,我先要侦查一下他的行踪。还好,他在家里呢!我因为路痴的原因,不得不先找个向导,于是电话联系为马老师著有《张怂是怎样炼成的》《张怂是有真本事》等等文章的萧军老师。为人豪爽仗义,耿直善良的萧军老师一口答应了。
我们半路会合一同前往马老师家。这一次,他不是踮着脚尖站在路边,而是站在他家的楼房房顶,俯瞰着我们走进他家庭院。落座,寒暄过后,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小莲和萧军老师带来的西安朋友每人送上了他的祝福和墨宝!这个时候,马老师的夫人,已经把饭菜摆上了桌,大大的韭菜粉条包子,红红的麦仁稀饭,绿色的格拉叶酸菜。洛南的嫩豆腐、鸡蛋等等。我眼睛只盯着那个格拉叶酸菜,清爽嫩滑,色鲜味美。就在吃饭的时候,马老师的夫人又说:“你们电话一打,哎呀!他就说,啥也别做了 ,我那一伙要来了,赶紧包包子,熬稀饭。做的美美的”大家又是一阵乐,马老师夫人又道:“我没好气的说:你吃了一辈子了,那一顿不是做的美美的。”马老师又被问住了 ,挠挠头不吱声了。他就是这样的人,对待朋友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总是关爱有加!


就在他感谢小莲,远道而来的辛苦时,不忘鼓励我们说:“你们好好写,既然选择了这个写作平台,就要用独到的眼光看世界!借趋势赢未来!” 其实马老师说的是真知灼见,人这一辈子,在做对一件事,选对一个平台,把握一次机遇的同时,跟着成功人士的步伐!你就会成功!也就是说: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一定是我们的能力,而更多的是我们的选择,你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大于努力,眼光成就未来!感恩我生命中所遇到相识相知的每一位佳朋好友!谢谢你们!六月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父亲的生日之歌,但愿父亲在自己的花季,永远充满活力。父爱如山博通蕴而伟岸,醇厚如茶香,唯心可读,无怨无悔。父亲脸上的皱纹写满了辛酸的故事,满头的白发,都是善良和爱的见证。在暖暖的烛光里,有我的思绪与期盼,也随着六月的轻风飘向有父亲的地方,期盼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了更好的表达为父亲祝寿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愿望,我就向马老师为父亲求寿字联,马老师一听,笑逐颜开,说:“你为父祝寿求字,我倍感欣慰。”他停顿了一会又说:“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人的一生有两个不等,第一个:身体有病不能等,第二个孝顺不能等。而孝顺不能等是排在第一位的。工作再忙,孝顺不能少。不能留遗憾!你这么孝顺,我就给你写的美美的“。
于是,一副公正的大红“寿”字联被马老师写的挺立而绵长,刚劲沧桑。
我感激地说:只知道你的草书写得好,没想到你的楷书也写的如此的美丽。
马老师说:“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尊重,我特意工笔正楷书写。希望你父亲在儿女的爱护下,福寿安康!有一句古话不是这样说嘛: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有钱难买老来瘦(寿),一瘦百病无嘛!”所以,他写一个长‘寿’,可以喻为“长寿” ,也可以为“寿昌”。瘦瘦的长长的“寿”,特有骨感。有王老师这样评价这幅字:“瘦骨嶙峋,精神矍烁”。是的,他的字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康健,他把字写活了。还精心配有一副对联“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当我拿到字的时候,感动的泪水,溢出眼眶,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表达!

当我对他表示感谢时,他又说:“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善良与爱,一个学会感恩的人,生活才会变得美好。(仁者寿)”我会时刻记住老师的教诲!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感恩人生路上所有的恩人、朋友、和激励我上进的仇人!衷心的说声:谢谢!

马老师在生活中,趣味横生,豁达开朗,造就了他的书法变化莫测,笔画的线条、形状和态势,都配合的相当完美,结构合理,向背分明、有主有次、长短适中、争让得体、映带照应、错落有致、有虚有实。

他的字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从字的整体来看:就像做文章一样,先立意,后兼于法,意不能离法,法不能阻碍意,生动活泼。而且笔力遒劲、力透纸背,并有幽深而旷远的意象。这也许与他的生活阅历有关,他的字和他本人处人处事一样错综变化,看似简单而复杂,但他会巧妙的自然过度,能于平稳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我经常赞叹的说他的字和他人一样“老江湖”,特别那个“千”就像一个跳芭蕾的少女,“骨”真有那种入骨三分的感觉,“茶酒’也颇有禅道的味道。但是,有的字就象他发脾气时一样,行军布阵,旗帜飞扬,给人一种杀气腾腾的画面感,不由得让人有一种敬而生畏、义愤填膺、搓拳磨掌的情绪涌上心头;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精致错落,会把人带进大自然,有超然物外,纵情山水的那种悠闲自在;有的象江河百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那种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激昂;有的象嫦娥舞袖,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楚楚动人;有的象我常常听到的古筝乐曲,悠扬清脆,绕梁三日,牵人情思。总的来说,整个字面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气度恢宏;就跟他本人一样的大气,老道,处事游刃有余,有规有矩,分寸恰当。
节奏感也较强,变化也比较丰富。看似“没有一笔临摹古人书法,而又没有一笔不符合书法规则。”笔法上点画的方圆、刚柔、粗细和谐统一;墨色的干湿浓淡巧妙合法”,他喜欢多数用侧锋;每个字通过布局均衡、虚实的错让、千姿百态;真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有时感觉“无声而乐的和谐”,这时让我想起闫秀民老师写的《马老师的字在跳舞》真是形象而生动的体现了马老师字的特点。“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畅寄幽情”“无拘无束”,而又不失严谨,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最后,真诚的祝愿马英武老师,在翰墨的海洋里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