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不够的豆腐汤
——陈年旧事/青春印记之七
原创 陈昌华
谁没吃过豆腐,谁没喝过豆腐汤,对走南闯北,遍尝天下美食的食客来说,“喝不够的豆腐汤”是否有点夸张?
我这里说的豆腐汤,既非南方常见的那种鱼头豆腐汤,也非民间流行的那种鲫鱼豆腐汤,而是遍布十三朝古都大街小巷的洛阳豆腐汤。

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洛阳盛行早上喝汤。五花八门的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胡辣汤等各种名堂的汤,把个洛阳喝得满城大汗。其品种之多、之全,在全国许多城市都难得一见。每到清晨,众多上班族、上学者、遛弯者,开车的、骑车的、走路的,不约而同,成群结队涌向各自喝惯了的各家汤馆,从人手一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多少年来,早已成为洛阳一景。

我对洛阳豆腐汤的情有独钟,其实是南下深圳之后的这些年才开始。早年在洛阳读书,工作,似乎对喝汤并没养成什么习惯。而人一旦离开生活了太久的地方,才真正感受到了那个地方的魔力。对于吃惯的口味,更是念念不忘。每每回到古城,一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股冲动,就是想喝一碗原汁原味的豆腐汤。要说这大半辈子,可走了山南海北不少地方,也喝过许多不同味道的豆腐汤,但总感觉没有洛阳的豆腐汤地道、好喝。

洛阳豆腐汤的做法,并不特别。除了必备的白豆腐之外(当然,这豆腐的挑选可大有讲究,有的是老豆腐,有的是嫩豆腐,有的是介乎二者之间),再配一些自炸的油豆腐、粉条、青菜,加上绿白相间的葱花,红艳欲滴的油泼辣椒,捣得稀烂的蒜泥,切得细细的姜丝,红黄绿白,相互映衬。用漏勺将白豆腐从沸腾的滚汤里捞出装碗,添上各种配料,最后舀满一碗滚汤,于是一碗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的豆腐汤就端到你的手上。店家还为你准备了一碟碟的盐、辣椒、味精、姜末,供你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

洛阳喝汤,还有一绝,喝完可以添汤。当然,喝汤也离不了各种主食,烧饼、油旋、油饼、碎饼(一种需求量最大的切成长条的烙饼),应有尽有。总之,各家汤馆有各家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喝汤的各色人等,不分男女老少,均手捧大碗,一边大口喝汤,一边大口吃饼,喝汤喝得大汗淋漓,吃饼吃得津津有味,那叫一个痛快!真是舒服,过瘾。
每次回洛小住的数日,我的早餐都是清一色的豆腐汤。连我都时常纳闷,怎么喝不烦?还免不了常向家人和朋友打听,洛阳城里,还有哪家的豆腐汤味道更好,没去喝过。一旦听说,必去尝鲜。喝完之后,评头论足,一番比较,好不开心。说实话,我也不止一次开车或者打车,跑了半个城市,去喝一碗朋友推荐的据说风味独特的豆腐汤,其成本已远远超出了那三元五角一碗豆腐汤的价格。

说到豆腐汤的价格,从二十年前的七角到如今的三元五角,比起许多食品,它涨得还不算离谱。好喝不贵又富有营养,对洛阳的喝汤一族而言,豆腐汤算得上物美价廉。离我家不远的一家李家村豆腐汤馆,为了招徕顾客,还别出心裁,推出了喝汤的月票,季票,比每天来零喝的汤客,价格略有一些优惠。我感兴趣的,是省去了找钱的麻烦。可惜的是,对一年只能回来小住数日的我来说,月票是用不上的。

最遗憾的,是每年春节回洛阳,临近年关,忙活辛苦了一年的各种汤馆纷纷关门,干了一年,该歇歇了。这可苦了我们这些常年在外,好不容易才回来一趟的想喝汤者。过年几天,我曾和儿时的伙伴,一同找遍大半个洛阳城,也没喝上一口朝思暮想的豆腐汤。林林总总的各种汤馆,也包括豆腐汤馆,大都是到大年初七,才恢复正常营业,有一些还要过了正月十五。而还未过完春节,我们这些探亲者都已赶回去上班了。其中之扫兴和懊恼,非一般常住洛阳的老喝家们所能体会。
人啊,就是好这一口。正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2013年12月1日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