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坛头村掠影
文/古梁
2月13日辛丑年正月初二,据田庐小冰先生说,田庐春节不打烊,于是全家人去坛头村聚餐。坛头村有相当长的时间没去过,而恰在2月7日,受小冰先生之邀,和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远龙先生及三位金华才子,在田庐共聚晚餐,由于时间短促,又加之晚上,没有对久违的坛头村,细细考察。谁知道12天以后,我随全家第二次到坛头村。
初二中午甫到村,只见遍地停满了小车,游人如织,大多是慕名而来,不乏外地游客,而其大多数是来聚餐的多,据田庐招待人员讲,许多餐桌都订满了,把我们安排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包厢。
午餐时,上桌的菜比较精致,味道也不错,全家人基本上光盘行动,价位也不算高,这算是对田庐餐饮的一个评价吧。
餐毕,一家人沿村南绕行,阳光和煦,春风拂面,边走边看。行至松树林边,原先的停车场,用土堆起了一座小丘,小丘边新开了一条河,由于没溯源,估计是引白鹭溪之水西流入武义江。原先这停车场,海拔只有60米左右,一到讯期,江水漫灌,成一片泽国。造小丘,开小河,大概就是为了避开这种泽国的自然现象。开了小河,不能径直到那片松林和武义江边了,总会造座小桥,呈小桥流水之势,蓄大财之宏图,其构思者用意之深,也许来自《易经》之启发吧。拾小阶进村,见许多老屋面貌一新,村巷洁净,村边的红梅正开,水边的柳树已萌芽,时有游客拍照赏景,一派春光生机,虽有残冬痕迹,然已是风烛残年,春光挡不住,毕竟东流来!
坛头、田庐,有过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一个村有两个名字,而且现在田庐一词,几乎将坛头取代了。坛头之坛,原本是讲祭坛,其实在武义话中坛,应读如驼,坛头在武义话中讲应是驼头,驼者高地也。坛头村原先在现址的西边,由于水患盗贼之患,移至武义江边这块高地上,这高地本身就是一丹霞地貌,其处于武义古盆地北边的沉积隆起带上,从此村无水患之忧也。
而田庐,从字面上讲是田中的庐舍,田地和房屋,也指家乡。这是徐小冰先生入驻坛头村后,取的新名字,是他的文创创意的精神寄托。这几年,小冰先生投入田庐的精力,形成了一种新的坛头文化,那就是田庐精神、田庐新概念,一句话,就是田庐文化。
田庐现在是名声在外,全国大概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新山村,新景区,他所折射出的效应,盖过了坛头老村了吧。
傍午后了,我一家人告别坛头,惜离田庐,期盼坛头村更兴旺,田庐更上一层楼。
2021.2.15.清晨

注:坛头村在浙江武义履坦镇,是一个新兴的古民居旅游区。田庐文创就在该村。
作者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当代诗人、地方文史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