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
陈昌华
早年曾看过一部拍得不错的电影《小街》,而在我曾多年生活、工作过的古都洛阳,也有这么一条小街。

小街不大,长不过二百多米,宽不过七八米。在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见到这种似曾相识的小街。小街两旁,排列着大同小异的小吃店、小门市,从早到晚,小街上流淌着市民消磨不尽的时光。
小街不小,在这座久负盛名的十三朝古都,它长期占据着繁华的市中心一隅。北面,是老字号的百货大楼和新开发的天子驾六博物馆;西侧,是过去的市政府,如今的市民休闲广场;东面,是闹中取静的老市府家属院;南面,是威震全城的市公安局大楼。就是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区域,处于夹缝里的小街,已顽强地生存了几十个春秋。

我同这条小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刚毕业留校工作了两年的我,被调入距这条小街不足千米的市委宣传部。自此,下班后乃至周末,散步,购物,买书,逛百货大楼,吃小吃,都要经过这条小街。洛阳不大,常常和许多熟人在此相遇,会心一笑,擦肩而过。一不留神,偶尔还会和市委、市府这个书记那个主任的打个照面。小街,就这样走进了我平静而有些重复的生活。

南下深圳后,每年仅有的几次回家,我都要到这条小街上走走,不经意间,也能和一些老同事不期而遇。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小街的变化不大,而小街周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最大的变化,来自小街西邻的市政府的搬迁。据说,当年闻讯市政府要搬迁的消息之后,不少房地产开发商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想拿下这块处于古都最中心位置的黄金宝地。当时市里也有一些决策者,认为在此建几栋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也可以给洛阳增光添彩。但讨论再三,市里的决策者们还是统一了认识,既不与民争地,更不与民争利,把这块洛阳城里位置最好的土地腾出来,建一个供广大市民休闲的中心广场。方案一定,得到全市人民的交口称赞。就在市民中心广场破土动工之后,一件更为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回头来看,这件事不仅顺乎了当时的民意,可能也是天造地设的命中注定。

史书记载,古代的天子出巡,都是六匹马驾车,史称“天子驾六”。但这只是史书上的记载,从来还没有什么实物考证。而当修建市民中心广场进行地下勘探时,一个重大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就在老市府中轴线的北面的地下,发现了周王朝天子驾六的墓葬实物,六匹马的遗骸和帝王铜马车的车架。这是当年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它证实了史书的记载,也再次向世人宣布,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地下,不知道还埋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宝藏。
市里的决策者们当机立断,就在这块遗址上,建一座天子驾六博物馆,正好和市民中心广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博物馆建成后,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在那座庄严肃穆的地宫里,天子驾六的马匹和铜马车,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人,无言地讲述并见证着这座帝都曾经的辉煌。

这是个令当年的执政者和老百姓皆大欢喜的最完美的结局,每天到此休闲的市民和前来观光的游客,不得不庆幸和感激这座城市的执政者的正确选择,否则,只是多了几座高楼大厦,哪里还有什么博物馆和市民广场。
如今的洛阳,城市中心早已南移。一座再造的洛阳新城,已在穿城而过的洛河南岸拔地而起。就在与市民广场和这条小街遥遥相对的城市南中轴线上,一座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矗立在新落成的市政府大楼面前,近千米长的人造湖,就象一颗明珠,镶嵌在新的市中心皇冠上。

每到周末,华灯初上,几十柱巨大的喷泉水柱,在夜色朦胧的耀眼灯光照射下,喷射而出,变幻着五颜六色的光泽,十分壮观。沿着宽广的开元大道,新建的体育馆、隋唐遗址公园、洛阳博物馆等建筑景观,早已和龙门石窟、马寺钟声那些著名的洛阳历史八大景观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相互媲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阳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座千年帝都的土地上,又再造了一个新洛阳。
而小街是幸运的,它恰恰经历并见证了身边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而我也是幸运的,每年我都还会回到洛阳,回到这条小街,直到生命的永远。
2013年9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