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
文:米多奶奶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不知不觉牛年的春节就要来了,心,却依旧那么平静,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渴望和喜悦,早已沦落成一种负担和心累。甚至是一种形式,看见市场上琳琅满目南方北方的年货,装满车后备箱的各种年货,心却还像缺少什么。看见一个孩子手里提着一个小灯笼,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老家的年。似乎闻到了老家的年味。
我的老家在吉林省舒兰县亮甲山水库东面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大约有二十几户人家,水田比较多,是个鱼米之乡,虽然那里有那么好的环境和那么优越的资源,但是那个年代农民还是缺衣少食,少盐无油。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大鱼大肉,穿件新衣服,所以小孩子都特别盼着过年。
一进了腊月门,春节就拉开了帷幕,村里条件比较好一点的人家就要杀猪了,然后请关系比较好的大人去吃一顿肉,小孩子只好眼巴巴的看着,这时候大人会和孩子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到了腊月十五男人们就三三两两的腋下夹着一卷黄纸去给老祖宗上坟,嘴里还叨叨咕咕让祖先们保佑家里平平安安,保佑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紧接着就开始置办年货。大豆腐,干豆腐生产队给排号。到了自己家做豆腐那天,一大早就醒了要去崴一瓢豆腐脑回来吃,过了腊月十五生产队还套一挂马车去榆树县黑林子赶集,多数是男人去赶集,买上一捆粉条子,几斤海菜,几条刀鱼,一点水果糖,几斤冻梨冻柿子,再买几个碗表示添人进口。一铺炕席,再买点报纸或者白纸表墙和几张年画,给女孩子买两条头飞子,扯几尺花布,给男孩买挂一百响的小鞭加上几个二踢脚,也有的人家把自己辛苦养了一年的大公鸡在集市上卖了再卖几铺炕席换回一点年货,这年就算办置完了。而女人们也没闲着,给孩子做衣服,做布鞋,拆洗被褥,蒸糖包,豆包熬皮冻忙个不停。小年这一天要祭灶,晚上放鞭炮吃糖瓜,送灶王爷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这天要扫尘土,把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泡绿豆生豆芽,就这样大人们每天还是忙忙活活准备着年,可一项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却度日如年了,每天都很煎熬,盼着时间快点过,快点到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终于盼到了,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有的人家还在山上砍回四季青树头,立在灯笼杆上,翠绿的松柏衬着红红的灯笼格外鲜艳,瑞雪兆丰年,说来也怪,每到年三十总会飘一阵雪花,雪花像一只只漂亮的白蝴蝶落在春联和窗花上,男人们要钏掉窗台上结的厚厚的冰,让窗前亮亮堂堂的,还要扫鸡舍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完要炒毛嗑,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要开始过年啦,年三十下午那顿饭是最令人期盼的,忙碌一年的人们,只有这顿饭是最丰盛的。有钱没钱,这顿饭都不能对付,最起码鸡、鱼、肉,豆腐都得有,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禄双全,连年有余,大人们还要对饮几杯,把一年的劳顿在这顿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到了子时要接神了,父亲在院子里拢起一堆火,旺气冲天,火星噼里啪啦的四溅。放鞭炮这就把神接来了,妈妈这时候出门往屋子里抱回一抱柴禾,这是抱财。锅台后要给祖仙留一碗饺子。接完神盼了一年的年夜饭开始吃了,蹦哒了半宿,肚子也饿了,年夜饭的饺子全肉馅的,还有几个饺子馅里放一个硬币,谁吃到钱意味着这一年有钱花,一年只能吃一顿这样馅的饺子,狼吐虎咽,风卷白云吃个沟满壕平。
小孩子吃完饭也不睡觉,大人饭后要去给长辈磕头拜年,,爸爸要去给二爷,三爷,五爷磕头,家族的哥哥弟弟也来给爷爷,爸爸妈妈磕头,这里的风俗是女孩子不磕头,对长辈只道一声过年好就可以了,我跟着哥哥弟弟们提着纸糊的灯笼到处跑看他们磕头还和他们一起在放过成串鞭炮的残余里找没响的小鞭。熬了一夜,小孩子初一的早晨早就东倒西歪的睡了一炕,三十到初一小孩子无论做错什么大人都不会打骂的,吃罢早饭就开始玩了,大人们打扑克看纸牌输赢就是几毛钱和一盒烟卷,女孩子玩嘎啦哈,男孩子把整挂小鞭拆开放,一会乒,一会乓的。哩哩啦啦响个不停。
小时候的年太有意思了,永驻心间。如今我已经有四十个年没有在老家过了,现在日子比以前好了,年货是那么富足,可是却缺少了小时候的年味。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再也没有那种激情了。
时间过得真快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愿我的祝福搭上最早的班车为老家送上,祝老家的父老乡亲新春快乐,万事顺意,愿老家的明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祝老家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作者:米多奶奶,事业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