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诗歌文化传媒|《小年》合集
本期审稿:丑翁

1.小年口占(新韵)
文/童心
今朝谁祭灶?只拜孔方兄。
遍地糖衣弹,早将金口封。
2.祭灶
文/刘文生
风俗由来千百年,三根香炷起青烟。
灶君究竟何功德,花费人间多少钱。
3.小年
文/张殿军(内蒙)
门迎旭日又新春,传统延承祭灶神。
去垢除污如所意,人生笑对每清晨。
4.小年吉祥
文/刘子静
迎新辞旧小年忙,清理卫生加扫房。
灶王今宵上天去,多传好话带吉祥。
5小年
文/陈维平(山东)
小年灶司得还天,拜谒神皇报俗间。
国泰民安昌盛世,九州大地尽欢颜。
6.今日北方小年
文/彭宇昭
今天北国过小年,祭灶瓜糖分外甜。
禀告天庭歌盛世,玉皇降旨福人间。
7.过小年
文/彭宇昭
廿四南方过小年,灶王述职上青天。
焚香供祭君行好,禀告天皇望美言。
8.小年(新韵)
文/钟明和
日历翻开满页新,小屯故事欲封存。
心中还有牵情事,春到关东不进门。
9.小年(新韵)
文/东昌居士
新春腊月二十三,辞灶清洁过小年。
见上何需说谎话,生活哪像旧时天?
10.小年怀古
文/董琦
欲晓迎春古俗时,陆游著有小年诗。
亲朋试饮屠苏酒,醉点新梅绽几枝。
11.小年
文/金夜(兰州)
桑田沧海喜空前,明媚春来又小年。
山水常新铺锦道,真情满满雅诗连。

1小年
文/丑翁
开端六九小年欢。彩绘红梅共赏观,
送灶上天言好事,接神下界保平安。
窗花粘贴新春庆,清扫除尘布祭坛。
庚子携行瘟疫去,金牛带福入营盘。
2.辛丑小年题(新韵)
文/李清发/山东潍坊市
小年旭日立春追,柳在村头把手挥。
嫩吐微黄枝上蕴,新呈浅绿眼前垂。
千家辞灶千家愿,万户除尘万户随。
紫气东来歌一曲,金牛开泰鹊登梅。
3.过小年
文/张玉亭
又是人间过小年,灶王述职要升天。
楹联溢彩诗情放,壁画流光绮梦圆。
三炷檀香尊佛祖,十分诚意敬神仙。
梅花争艳迎春到,红色江山万代传。
4.小年
文/马登山
严冬腊月喜迎春,万户千门祭灶神。
馔哺入龛香釜甑,麻糖粘嘴醉醪醇。
年来岁至平安梦,客到人归子母亲。
觐见天庭言好事,临堂下界惠黎民。
5.小年感怀
文/蓝仁德(蓝天星辰)
腊月廿三迎小年,焚香祭灶拜神牵。
千家福贴平康祝,万户尘除永乐延。
不觉初心消梦里,忽惊白发上头边。
青春已逝红尘在,越上层楼望紫烟。
6.祭灶(新韵)
文/剑如虹
腊月廿三过小年,庭除洒扫供神龛。
灶君报岁人间好,羁旅归心梦里安。
叠嶂隔绝生怅寂,断鸿飞度转留连。
虔诚相向遥祈祷,除夜如期共尽欢。
7.赋韵过小年
文/刘文波
数九凌冬不畏难,风光腊月最欣欢。
身躬化纸求财运,叩拜焚香祭灶仙。
上界亲行参玉帝,巡宫禀告赞居贤。
樵民换季迎新岁,此日逢春誉小年。
8.小年有寄(新韵)
文/杨俊华
绕日周游历喜悲,尘寰又宴庆春回。
风催递次千花树,雪寄留连一剪梅。
笑送离情东水逝,吟迎惬意暮云飞。
心鸢放线晴空尽,浪迹天涯效子规。
9.农妇的小年(新韵)
文/过河卒子
飞雪迎春未见飘,伊人失意粉颊憔。
宅居避疫身心惫,清垢祈福兴致高。
服伺仙牲奴苦累,采询食料价扶摇。
闲情墨客歌吟骤,妙笔凭空任尔骚。
10.祀灶随感
文/孔繁恩
腊月年前送灶王,每家各户敬烧香。
归天子鼠无留恋,下地金牛送吉祥。
福罩人间寻次第,荤来居屋秀厨房。
风调百姓多康泰,雨顺平民兆日常。

1.长相思 过小年(外一首)
文/浙江朱守平
始过年。又过年。年过春风度陌阡,梅香漫锦园。
失潺潺。盼潺潺。盼到何时由老天。久晴溪水干。
(秋、冬久晴少雨,多处饮水困难。)
2.卜算子 小年
文/风雲蓝天
小年送岁归,祭灶迎春到。
风涤残冬万木苏,更有莺欢叫。
扫屋清院庭,墙净窗花俏。
备货繁忙到三十,举酒开怀笑。
3.落梅风 小年
文/宋士杰(碧水来兮)
灵霄升召灶王迁。家家小庆如年。驾前记得食为天。择甜言。
莫如庚子人间扰,牛来只管耕田。接祥迎瑞待君还。拜神仙。
4.卜算子·年福
文/竹兰答水
旧历二十三,户户妆新屋。
年夜匆匆返乡人,满眼全家福。
才食松花鱼,又饱川西肉。
酩酊熏熏剑南春,醉卧东坡竹。
5.小年随吟词二首
文/金夜(兰州)
渔歌子
结彩张灯赤帜鲜,引吭高唱舜尧天。年即到,众民欢,清酣笔墨赋新篇。
捣练子
瘟疫在,众牵心,盛世春光听好音。展望新年彰锦绣,腾飞华夏幸福臻。
6.汉宫春•小年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一组韵•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晁冲之本体。
当代•写手也疯狂——孙世元
雪尽冰消,
锦城春色至,
携友郊游。
微风掀动腊柳,
扰乱飞鸥。
生机万象,
九孔桥、凌水东流。
循驿路、长亭置酒,
古今多少离愁。
回首昔时如梦,
恰校园会考,
力拔头筹。
投身广阔天地,
牧马骑牛。
应征入伍,
挽长缨、国恨家仇。
挥宝剑、雄心似铁,
奈何身老沧州。
注:
此调平韵词。前后段起句不用韵者以晁词及《梅苑》“点点江梅”词为正体。
长缨——长的绳索。汉朝有一个叫终军的年轻人申请从军,要求发给长缨,表示一定要把敌人活捉回来。后来诗文中把长缨作为杀敌制胜的武器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