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忆清江》
胥全迎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份正式出版的我的散文集《忆清江》,经历了21个月的曲折过程,终于于六天前到了我的手上。看到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十分欣喜,又感慨良多。
22万字,101篇文章,倾注了我对老清江的浓浓的眷恋之情。
我是土生土长的原清江市(现淮安市清江浦区)人,因为,这片土地是我的母亲,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所以,我深深地挚爱着清江。1983年之后,“清江市”这一个地名消失了。但是,她的名字却牢牢地印在我的心里。2016年6月份,听说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复清河、清浦两区合并,成立清江浦区,也就是说:“清江”又回来了!我高兴地竟然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一番。
我于2013开始在闲暇之际,开始尝试写回忆录,将脑海深处的记忆,零星地、艰难地挖掘出来。之后,好像被打开闸门似的,一串串记忆不断地如泉涌出。写了几十篇以《老清江的记忆》为主题的系列散文,发表于《淮水安澜》网站。在《淮水安澜》网站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杨江淮老师和申卫华战友曾在网站上发表了对我作品的长篇评论。2015年退休前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在《淮安文史网》《淮安文学》《淮安日报》《淮海晚报》《里运河》《清江浦人家》等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发表关于老清江的回忆散文。
有的朋友看了我的作品后,说你的记忆怎么这样好?多年的事情都能记得。其实是这样的:我从小就有一个注意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习惯。对于社会上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比较留意。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则一看而过……时间久了,比较留意的部分就印在脑海中了。这些,也同我的相对比较丰富的经历有关。
写作的过程使我深刻地感到:如果我写回忆录也算是文学创作的话,那么,更诠释了“文学源于生活”的根本规律。只有来源于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2019年4月份,我进入了结集出书的进程。《忆清江》有四个篇章:
《清江风物篇》记述了老清江的部分街道、店铺、车站、景点、特产等地域风貌与民俗风情。
《清江纪事篇》记述了当年这块土地上的一些人物事件,再现了当年的城市社会动态。
《清江足迹篇》记述了我在清江市生活、学习、工作等成长的发展轨迹,反映了这座城市当年的社会背景。
《清江印象篇》记述了我对清江市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感受与感悟。
这四个篇章,是源于我生活经历。用了少数的必要的参考资料,其他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清江市”存续期间,本人亲历亲见亲闻在头脑中的记忆(按照政协文化文史委的分类法,属于“三亲史料”。按照文学分类法,属于纪实散文)。但是挖掘、整理、写作出来,已经有了自己的取舍、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如实和客观地还原那段历史,为我们的同龄人,为想了解这座城市那段历史的读者,开启一扇回顾与瞭望之窗。
由于时间久远,有的场景、有的数据没有进一步考证,记忆上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写得比较粗糙。同时,由于本人的文学基本功薄弱,作品缺少文学性,真的差强人意。所以,敬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回忆老清江,源于热爱自己的家乡,为老清江记忆库加些资料,致力于佐证这块土地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将我们的家乡——清江浦和淮安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此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承蒙全国著名诗人赵恺老师的厚爱,为我的作品题了序,荣幸之至。又得到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季祥猛、淮安市作协主席龚正、原洪泽县作协主席叶江闽、清江浦区作协主席朱月娥等老师的指导与支持。我市著名书法家冯勇为我题写了书名,著名摄影家晓友为简介人物照片摄影,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唯一遗憾的有两点:一是有些“三亲史料”,目前还不宜发表。那是我最珍贵的、最能反映当年时代特色的、有别于其他作家作品内容与风格的作品,有待来兹。二是这两年新写的忆清江的20多篇作品没有编入,只能考虑出版第二集吧。
202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