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24 奏章 批红 票拟
作者 刘云平 北京
1 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奏折是清朝才出现的,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 奏摺 ” 。也称 “ 摺子 ” 。而奏章在几百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奏折一般为私事,很多是检举揭发高人黑状的。奏章一般是指大臣针对重大国事不变当朝陈述而写的这字。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作 “ 票拟 ”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 “ 批红 ” 。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 “ 用小票墨书 ” ,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 “ 票拟 ” 。 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2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熟知的宰相一词,是明朝以前的产物。那时,宰相是文武百官的总头目,甚至皇帝的诏书没有宰相的签字就不能生效。而自从有了宰相,君权和相权一直存在矛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宰相,着手建立一套新的政治权力体系。
公元1402年,刚从自己侄儿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决定 : 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北京。 二是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3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完善的政务流程 :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 “ 批红 ” 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后人猜测 : 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有派往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 这样内廷、外廷互相制约,才能却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位于紫禁城东部的一片建筑,在明代叫作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些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员,实际上是政务决策者。

4 明朝万历年间,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其次,万历的 “ 批红 ” 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 “ 票拟 ” 赞同。幼年皇帝的 “ 批红 ” 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 “ 奏章 ” ,皇帝的 “ 批红 ” ,阁臣的 “ 票拟 ” ,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从司礼监掌握了 “ 批红 ” 权,就给太监涉政提供了契机,自此之后,太监和内阁之间的争权夺利此消彼长,终于在公元1506年达到白热化。
这一年秋末的一天,司礼监的太监一反常态,在乾清宫与内阁之间不停奔走。原来,太监刘瑾的权势越来越大,内阁决定弹劾刘瑾,但是正德皇帝没有明确表态。内阁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决一死战。刘瑾不除,内阁将全体辞职。
第二天,在太和门外,朝会如期举行,正德皇帝没有来,刘瑾确出现了。这时的刘瑾不仅仅是掌管马匹的头目了,他已经被皇帝任命为司礼监总管。皇帝终于和内阁翻脸了。 其实,太监的后台就是皇帝,弹劾皇帝宠信的太监,就是威胁皇权,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从这一天开始,全国所有重要公文先要送给刘瑾,他过目后才能发到六部和内阁。那么刘瑾如何越过皇帝 “ 批红 ” 这一关呢? 正德皇帝喜欢玩乐,每天骑马、玩鹰,还在后宫开办集市,自己扮作商人取乐,刘瑾就专找皇帝玩兴正浓之际汇报公务,每次,皇帝都会很不耐烦地说 : 这些事也要来烦我吗?于是,刘瑾就堂而皇之地代替皇帝 “ 批红 ” 。

5 我们不知道明朝的大臣经过午门的时候会不会不寒而栗,刘瑾上台后曾在此先后 “ 杖责 ” 23位大臣。 据说 “ 廷杖 ” 分 “ 用心打 ” 和 “ 着实打 ” 。 被 “ 用心打 ” 的弄不好就会残废 ;而被 “ 着实打 ” 的,绝无生还之理。轻重程度,只要查看一下监刑官的脚尖就知道 : 脚尖张开,不至于把人打死;脚尖并拢,那就棍棍要人命。
至此,宦官在明朝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天启年间,太监专权到了极点,宫廷中竟有十万太监。 那时候,天启皇帝经常睡不好觉,因为住在不远处的太监总管魏忠贤起得很早,洗脸的时候敲得铜盆叮当乱响,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当时的魏忠贤先是被人称为千岁,后来变为九千岁,最后居然成了九千九百岁。
6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他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然而,这套制度在明朝末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缺乏完善制度的王朝就像一座将要倒塌的大厦,绝非一人能够挽回。
崇祯二年,皇太吉极率十万骑兵,绕开了袁崇焕把守的山海关,攻打尊化,偷袭北京。袁崇焕急报北京,同时迅速回防。崇祯帝却猜疑他要和皇太极共谋京师,清退兵之后,袁崇焕死于非命。从那以后,便出现了明军整支部队投降清军的现象。辽东明军皆言 : 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
史书记载 :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崇祯皇帝在乾清宫敲钟召集大臣,但是没有召来一个人。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刻走到了终结。崇祯皇帝在景山上最后看了一眼辉煌的紫禁城,在农民起义军攻城的呐喊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7 内阁的出现,极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提高了朝廷的工作效率。批红权的下放,导致了太监涉政,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之后,就成了万祸之源。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后世不但出现了权臣,而且还是宦官。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