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腊八之后就是年。说到腊八和年,中国的传统风俗与禁忌还是比较多,也是比较有讲究的。下面小编把我国关于腊八和春节的风俗习惯及禁忌整理出来,便于大家知晓。
(一)腊八
在古代,腊表示打猎祭祀。在新旧交替的日子里,猎取野兽以祭祀祖先与神明。因为是祭祀之月,所以腊月的习俗和禁忌也比较多,这9种习俗、5种禁忌,一定要知道。
九种习俗
1.腊八,喝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是中国的腊八节。相传腊八节源于佛教,僧侣以五谷、果实煮成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后来传入中国,腊八节开始成为祭祀祖先、祭祀五谷之神的节日。腊八节喝一碗腊八粥,祝愿自己新年“八方来财,万事‘粥’到”。

2.腊月十五,祭玉帝,祈平安。十五月圆,代表着圆满。腊月十五是一年的结束,在这一天,民间习俗是“祭玉帝,祈平安”。过去的人们要在这一天写一封“平安文书”,向玉皇大帝表达祈求平安的愿望。无论今年如何,惟愿明年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3.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之为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传说灶王爷在这一天要上天禀告玉帝一家人的善恶,除夕夜回来,赏善罚恶,赐福降灾。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拿糖瓜粘上灶王爷的嘴,希望他可以多说些好话。

4.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腊月二十四是年底大扫除的日子。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我国在尧舜就有了春节扫尘的风俗。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则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也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疏浚沟渠。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快乐地迎接新春来临。
5.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接玉皇。灶神上天之后,玉皇大帝会亲自下界视察人间善恶,判定来年祸福。家家户户祭祀祈福,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故称之为“接玉皇”。这一天,说话做事都要格外小心,以博取玉皇欢心,希望可以降福来年。
6.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打牙祭。古代每月要两次祭祀土地公公,称之为“牙祭”。腊月二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打牙祭,所以又称之为“尾牙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过去人们平时很少能沾荤腥,所以又把这个能吃到肉的日子称为“打牙祭”。

7.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民谣说“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一方面是准备过年的主食,另一方面是贴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认为有辟邪驱疫的作用。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南方 北方,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此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8.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这一天是小除夕,一家人要在户外焚香别岁。同时也要上坟请祖,摆好牌位和贡品,祭祀祖先。
9.大年三十,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俗名“熬年”。 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新旧交替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包饺子、守岁、放爆竹,迎接新春。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祝愿来年幸福安康。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甚至会一直要吃到深夜。
五种禁忌
1.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俗语说:“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祭祀之月,最忌讳的是嘴巴不吉利。说话中不带死、饿、累、傻等字眼,要多说平安、福气的好词。如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或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各路神仙全都在家,多说吉利话,没准能一语成谶。
2.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债不过年”的说法。到年底了,大家都不容易,能不欠债,就不要欠债。欠债的不易,债主也不易。团团圆圆的日子里,彼此两清,才能轻轻松松地进入新的一年。
3.家和万事兴,腊月千万别吵架。古人说:腊月别吵架,一吵吵三年。家和万事兴,两口子如果在腊月里都收不住口,将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4.腊月搬家动土。祭祀之月,供奉各路神仙。如果你突然搬家,会让他们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他们要是发了脾气,这一年就不会太顺,所以古代有腊月搬家穷一年的说法。
5.年三十扫地,不往外扔垃圾。从年三十起,家里就不要往外扔垃圾了。这一天家里的尘土都是祖先带来会的运气和福气,一定不要往外扫。垃圾也是财富,往外倒垃圾就是倒掉自己的财气。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财神,夜里送了神以后,初三早上才能扫地,才可以把垃圾清理掉。
(二)春节
春节的起源
风俗习惯
1.祭祖。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我国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3.守岁踩岁。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初一至十五
1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繁忙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大年初一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为了慰劳过去一年的辛勤劳动,大年初一年俗都会停止劳动,除了玩还是玩。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人们走家串户,相互祝贺。

2.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到了大年初二,家里如果有刚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回娘家,如果已经出嫁很多年的,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回娘家要夫婿同行,这一天也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否则会让人在背后说闲话,而且也会不吉利,农村人最在意老风俗。同时,一定要非常伤心的回去,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都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会认为不孝。除此之外,还有亲朋好友相互做客。
3大年初三:不出外,不串门。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一般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出去打工的人们一年难得回去一次,团聚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也就没有这个说法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风俗了,慢慢的淡出人们的生活。
4.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如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出远门。但如今,这个年俗早已经不复存在,这个存在于特定时代的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让我们对前人的年俗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5.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忘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在安徽农村,人们一般是把供奉的香火灰扫起来,同时放鞭炮赶走邪神,将香灰倒在自家的田地里,希望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6.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大年初六,商店才正式开张营业,工厂也开始恢复生产,繁忙的一年又开始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年已经过完了,除了学生可以在家多呆一点时间,工人们一般会在初六左右启程返回工厂上班。不过,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很多人选择在这一天离开家乡,也是想图个吉利,给新的一年添个好彩头。
7.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帝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初七这一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就是希望科举考试考中状元。人日要尊重每一个人,就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8.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的生日,也叫顺星节,即众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着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9.大年初九:玉皇天诞。玉皇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庆贺。
在民间,九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常常被古代君王用来表达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10.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上,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1.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古代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大年十一也为“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十一请子婿”。
12.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13.正月十三:灶下点灯。进入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14.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15.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汤圆、元宵。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昨天腊八,离春节就剩最后半个月左右了。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如春风。”小编在这儿提前祝福大家阖家团圆,欢欢喜喜过大年!
消息来源:综合各大网络整理




